觀點1+1

廉價救命藥“復活”,機制仍需完善

蔣萌

2017年11月22日16:13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廉價救命藥“復活”,機制仍需完善

背景: “白血病患兒遭遇廉價國產藥短缺、進口藥一瓶超千元”,引起社會廣泛關注。11月2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此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要“將心比心”“特事特辦”“切實加大國產廉價藥生產供應保障力度”。最新消息是,浙江浙北藥業恢復生產后的第一批295萬片胇嘌呤開始陸續發往各地,這批藥品可滿足臨床一年的用量。

中國青年報發表王石川的觀點: 總理的批示猶如一劑良藥,疏解了患者焦慮,正如一名白血病患兒的媽媽所稱,“看到報道,病友們都很開心,溫暖在心”。從迅速啟動供貨,到恢復生產,保障該藥物的正常供應,相關藥企的表態無疑給患者吃了定心丸,讓患者看見了希望。但既然是特事特辦,就說明恢復生產、供應並非常態,也意味著類似事件可能重演。特事特辦有其現實價值,關鍵時刻總能發揮效力,但是,探索長效機制尤顯重要。隻有推動個案正義升級為制度正義,才能讓患者體會到持續而普遍的溫情與善意。國家在遏制藥價虛高的同時,對一些關系民生、價格低廉的藥品必須有所保護,不讓它們消失。藥企不是做慈善的,如果確實不賺錢,逼著它們賠本賺吆喝,未必可取。物價普遍上漲,要求某些廉價藥藥價紋絲不動,不契合市場邏輯。強扭的瓜不甜,能不能允許藥企適當提提價?不讓廉價藥停產,還有一種思路是,可採取政府補貼的方式,要麼補貼給藥企,要麼補貼給患者。

小蔣隨想:《人民日報》今天刊文說,我國已經初步建立短缺藥品監測預警機制,130多個短缺藥品列入重點監測,今年以來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短缺藥品生產供應。努力從機制層面破解廉價救命藥“荒”,顯然是一種正本清源,如果它得以有效落實,將避免臨時抱佛腳。從目前情況看,“初步建立”的認識是貼切的,這一機制的健全與執行仍需發力。就胇嘌呤這種藥而言,先短缺、媒體曝、總理批示、迅速恢復生產,恐怕不屬於機制性預防並解決的路徑,這是對機制進一步完善的鞭策。據悉,我國將建立國家、省兩級藥品清單管理制度。根據短缺原因、短缺程度、影響范圍等,及時啟動國家或省級應對機制,健全完善短缺藥品信息發布制度。這之中,監測哨點的布局是否合理,溝通與銜接是否順暢,管理部門與藥企的協商是否及時,都會影響制度的實施效率與社會效益。處於發展與改革進程中的我們,必須正視新機制存在的不足,並努力補齊短板。事關群眾安康,關乎健康中國構建,切不能遲鈍懈怠。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 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王倩、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