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將心比心 讓民眾不再為短缺藥著急

胡印斌

2017年11月22日08:45  來源:光明日報
 

據報道,近期,“胇嘌呤片”這一治療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必備藥,在全國多地形成“藥荒”,一些地方甚至連續5個月出現斷貨。以前,此藥僅40元一瓶,如今被炒到148元還很難買到,引發輿論廣泛關注。

據最新消息,經國家衛計委、食藥監總局與有關企業多次會商協調,浙江浙北藥業目前已恢復胇嘌呤生產供應,第一批295萬片(約可滿足臨床一年用量)已完成生產檢驗並做好了發貨准備。國家衛計委也於近日下發通知,要求各地抓緊協調組織做好胇嘌呤的採購配送,減少中間環節,直接挂網採購,及時配送,確保供應。

短缺藥品的正常供應保障關系到民眾的生命,是一項重大民生工程。然而,近年來,部分藥品供應緊張乃至斷供現象時有發生。據悉,自2015年以來,胇嘌呤片缺藥問題陸續在各地出現,醫院庫存緊張,一些醫院被迫停掉門診供應,優先供給住院患者。從2016年開始,許多醫院直接斷貨。國家衛計委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初步梳理出我國約130種臨床藥品存在不同程度短缺。

既然市場有需求,為什麼還會出現藥品短缺現象?據披露,短缺的藥品多為價格便宜、利潤微薄的廉價藥,藥企生產積極性不高,而醫療機構也缺乏採購使用的熱情。這樣的利益導向扭曲了市場,加劇了老百姓尋醫問藥的負擔。

當然,這也與相關政府部門管理粗放、監管不力有很大關系。必須看到,藥品不僅僅是一種商品,還是救命的必需品,即便當下已實現了市場化,但還是要有起碼的保障。按照國家要求,各地藥品招標都會動態監測短缺藥品,並及時優化價格機制。如果相關制度、規定落實到位,不太可能出現某一種藥品長時間的短缺。

今年6月,國家衛計委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改革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的實施意見》,提出通過定點生產、應急生產、完善短缺藥儲備等方式,保障短缺藥品供應,回應民生醫療關切。《意見》提出了不少措施,比如短缺藥品管理清單制度、分級聯動機制、短缺藥品優先審批、完善醫保用藥管理,都有很好的現實針對性,若能得到有效執行,必然會極大緩解短缺問題。遺憾的是,相關機制的運行還有待改善,譬如近期的胇嘌呤片斷供,就沒能提早在機制內有效解決。我們希望有關部門將心比心,更深刻地體察民生疾苦,真正以醫者仁心來盡職盡責,回應社會關切。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讓老百姓不再為短缺藥著急上火,是有關部門的職責所在。接下來,不妨以胇嘌呤片作為開端,盡快落實相關機制,嚴肅追究不作為的行為,強化政府部門對醫療市場的監管。任何市場化改革,都不能以影響民眾生命權益作為代價。

(責編:董曉偉、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