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晚報:“大寶求關愛”背后的情感訴求

楊朝清

2017年11月16日09:06  來源:燕趙晚報
 
原標題:“大寶求關愛”背后的情感訴求

  記者從浙江杭州市富陽區公安分局獲悉,該局銀湖派出所日前處置一起9歲女童瑤瑤自編的“綁架案”,原因是她認為母親生下弟弟后對她關心少了,想以此獲得更多關愛。(11月15日《錢江晚報》)

  天真、純淨的孩子,頗有“心計”地編織了“綁架案”的謊言,為何?家庭的結構性變化,讓瑤瑤出現了某種程度的情緒紊亂和心理失衡,於是便採用錯亂的方式吸引成人們的注意力。說到底,就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與情感需要。“大寶求關愛”只是一個縮影,其中隱藏著一個群體的愛與痛。

  對於瑤瑤來說,弟弟的到來讓自己的生存狀態發生了變化,母親把重心放在了二寶身上,對她的愛與關心明顯地減少了。這種心理落差,讓她產生了相對剝奪感和挫敗感,於是產生嫉妒羨慕恨等情緒問題。瑤瑤自編“綁架案”,隻不過是她進行利益表達的工具。

  瑤瑤的“大寶求關愛”,沒有採取“有話好好說”的方式,而是採用了表演性博弈這一手段。自編“綁架案”,顯然不在於表演本身,而在於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將個體遭遇公開化、社會化,將公眾的注意力轉化為利益博弈的籌碼,從而爭取讓自己的利益訴求得到回應和滿足。

  從獨生子女到非獨生子女,從一個人享受所有關愛到與弟弟分享,這不僅需要瑤瑤身份和角色的置換,也需要她進行心理上的適應和調節。未成年人難以正確認識新生命的到來,對愛和親情的理解也不夠全面。此時,如果父母不進行及時、有效的疏導, “胡思亂想”難免會給瑤瑤精神世界的發育和建設帶來負面影響。

  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不僅是一種血緣關系,也是一種利益與情感混合的社會互動關系。弟弟妹妹的到來不僅意味著家庭資源被分享,也意味著父母之愛被分攤。情感與利益雙重的“價值失落”,讓不少大寶對弟弟妹妹的到來持有一種抵觸、排斥的態度,“輕率而糊涂”地採取一些偏差、錯亂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

  孩子們成長的過程,本質上也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需要潛移默化地接受和認同社會公認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從而使得個人與社會協調一致。對於稚嫩的孩子們來說,家長們不僅要注意平衡“愛的供養”,還要給予他們心理疏導,幫助他們正確看待家庭結構、家庭關系的新情況、新變化,幫助他們正確認識人與人、個人與家庭、家庭與社會的關系。

  幫助“瑤瑤們”清除認知障礙,不僅有助於讓家庭關系更加和睦,也有助於讓其人生擁有更多的光亮和溫暖。父母要從中打撈大寶的利益訴求,給予他們更多的守護與陪伴,讓他們走出心靈的陰霾,更好地健康成長。

(責編:董曉偉、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