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中國道路中國夢·逐夢新時代)

人民日報:“我不僅要為村民蓋別墅” 

張文堂
2017年11月15日06:0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讓所有貧困人口脫貧,是中國政府對人民作出的承諾,也是我牽挂最多、花精力最多的一件事情。”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講話,再次讓世界看到了一個大國領袖的人民情懷,感受著一個偉大政黨的不變初心。

  位卑未敢忘憂國。我是一個60后陝北農民,對貧困有著切身感受,一個“餓”字貫穿了我的童年,6歲喪父的我,初一就不得不輟學進城打工。20年后,當我從建筑小工成為“董事長”時,回到生我養我的黃家圪嶗村,看到依然破舊的窯洞、干涸的土地,看到鄉親們一如既往的貧困匱乏,我感覺自己過得再好也不安心。我發誓,即使掉幾層皮、花再多錢,我也要鏟掉黃家圪嶗村的窮根。

  通過十年努力,投入近4億元,我和鄉親們一起,終於把“窮圪嶗”變成了“富圪嶗”。如今,村民們已經從舊窯洞搬進了222幢別墅,人均年純收入突破2.3萬元。回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10年來,我最自豪的有兩件事,一是2014年我被評為“全國社會扶貧先進個人”稱號﹔二是2016年我們村與山西大寨村、安徽小崗村一起代表中國不同時期新農村建設的典型,被央視大型紀錄片《筑夢路上》拍攝展播。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准扶貧”,讓我們找到了新的發展思路和奮斗目標。這些年,社會各界對我為村民蓋別墅多有褒獎,但我自己更看重的,是我和鄉親們一起新造的耕地、綠化的荒山、修建的水壩。幾年來,我們挖山填溝造地3000畝,使全村耕地面積較2007年增加4倍多﹔綠化荒地2000多畝,讓村裡的主色調由黃變綠﹔修建了7個容積達60多萬方的蓄水池,徹底改變了“靠天吃飯”的歷史。在鋪設通往田裡的輸水支管道時,我堅持用加厚的無縫鋼管,並為此多掏了1000多萬元,就是希望我們干的每一項工程,百年后依然可以造福群眾。脫貧攻堅,越是看不見的地方,越考驗著我們的良心。

  “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黨的十九大報告的這一要求,我深有體會。幾年前,我花200萬元買回一批良種白絨山羊,無償分配給村裡10個養羊大戶,然而沒多久都被賣掉或殺了吃肉。同時我發現,村裡的年輕人吃苦肯干的少了,坐享其成的多了。對此,我在村黨支部大會上直言,如果等靠要的思想不加以扭轉,簡單的分錢分物,隻會讓村民產生不勞而獲的錯覺,會讓年輕人好逸惡勞、不思進取,這背離了共同富裕的初衷。送錢送物,不如建個好支部,今后我們要更加注重解決思想上的貧困,充分發揮村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防止扶貧成為“半拉子工程”。

  貫徹落實“精准扶貧”思想,我們著力引導村民增強自我“造血”能力,抓住黨建引領這個關鍵,培養入黨積極分子、村級后備干部20余人。村黨支部有計劃地幫助引導村民們從守舊守業向創新創業轉變,實行“1/3勞力在外打工、1/3勞力在家種地、 1/3勞力從事旅游服務業”的就業計劃,村民的收入快速增加。村民黃飛虎,去年承包葡萄園實現純利潤30萬元。現在,我們正計劃開發生態觀光農業和農家樂、水上樂園等旅游項目,打造生態、觀光、旅游為一體的農家風情,使村民年收入達到5萬元。到那時,黃家圪嶗村將會成為梯田層層綠、居住家家美、村民更富有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經常有人問我,是什麼讓你始終充滿激情?我會告訴他,我很喜歡一首歌叫《我熱戀的故鄉》,歌中這樣唱道:“我的故鄉並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澀的井水……我要用真情和汗水,把你變成地也肥呀水也美呀”。

  (作者為全國人大代表、陝西省榆林市榆陽區古塔鎮黃家圪嶗村黨支部書記)


  《 人民日報 》( 2017年11月15日 09 版)

(責編:曹昆、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