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新論·共話新征程)

人民日報:於共治中優化社會治理

李友梅
2017年11月15日06:0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社會治理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體驗感、歸屬感、獲得感息息相關

  

  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聚合起老百姓的群體幸福感,大數據識別網絡售假團伙,網絡尋人成為打擊拐賣人口犯罪的重要渠道……近年來,社會治理日益呈現不同主體共同參與、協同合作的變化新趨勢。站在新時代新起點上,如何更好應對社會治理紛繁復雜的挑戰?一個重要著力點就在於,吸納更多參與主體,不斷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黨的十九大報告這一重要表述,描繪了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美好前景,指明了完善社會治理體制機制的方向和任務。相較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十九大報告增加了“共治”的提法,進一步豐富了社會治理的內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轉化的背景下,社會治理更好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理應跳出黨委政府大包大攬的傳統思路,激發社會組織、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發揮好社會協同和公眾參與的作用。

  從政府單一的社會管理走向雙向互動、多方參與的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重視並加強社會建設的題中之義。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解決社會問題不能僅靠管理者。從各地基層社區治理的創新實踐看,無論是上海楊浦區的睦鄰家園共冶體系,還是浙江杭州西湖區的城鄉一體社區網絡化治理體系,或是北京朝陽區的社區“居民提案”,都在社區中培養和發現了不少業務“能人”和志願者骨干,匯聚起社會治理智慧,更好協調各種社會矛盾、平衡不同的利益關系。

  紛繁世事多元應,擊鼓催征穩馭舟。社會治理的聚焦重點,在於提升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使其能夠應對復雜的系統治理問題。解答這個難題的鑰匙,就在於“共治”二字。從社區治理到協商民主,從環境整治到城市管理,隻有從總體上將黨政力量與網絡的拓展、法治保障水平的提升、新技術的融入以及專業體系的建設結合起來,讓企業、公眾和社會組織在公共事務和社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才能開創更有秩序更有活力的社會治理新局面。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社會心態建設是一個新領域,卻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內容。沒有一個健全平穩的社會基礎,共建共治共享就會如同空中樓閣流於空談。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強調化解社會矛盾、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加快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等治理目標的同時,提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如果說過去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好比夯實“硬件”基礎,涵養社會心態則是厚植社會治理的“軟件”靈魂。社會治理覆蓋到社會心態,需要進一步改進各方面工作,理應盡快形成可行性方案。

  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社會治理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體驗感、歸屬感、獲得感息息相關,完善社會治理實際上就是不斷夯實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微觀基礎。把社會治理擺在更高戰略位置去謀劃和實施,我們一定能使社會治理的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作者為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7年11月15日 09 版)

(責編:曹昆、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