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讓追求“質量第一”成為社會風尚

蔣菡

2017年09月21日08:55  來源:工人日報
 
原標題:【社評】讓追求“質量第一”成為社會風尚

  提升質量,不僅關乎改善消費者體驗以及緩解消費外溢,還事關每一個企業、行業的價值觀及行為准則的重塑,涉及制造業轉型、服務業升級、增長方式轉變等諸多宏觀層面的問題。抓住質量這個突破口,培育發展新動能,既是世界各國的重要選擇,也是我國在當下這個“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必須直面的一個重大命題。

  近日,有兩個消息將人們的目光聚焦於中國質量——9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發布。以黨中央、國務院名義出台質量工作的綱領性文件,這在我國質量發展史上尚屬首次﹔9月15日,第二屆中國質量大會在上海開幕,來自全球37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圍繞“質量:改善供給,引領未來”這一主題展開交流,國家主席習近平發去賀信。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經濟發展速度舉世矚目,質量總體水平不斷提高,但從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來看,我國質量水平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近年席卷而來的出國掃貨、網上“海淘”現象,某種程度上凸顯出中國制造存在的某些短板﹔而近期相繼爆出的海底撈火鍋后廚衛生問題、五星級酒店不換床單問題,更令服務業質量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是民眾之所盼,更是時勢之所需。正如上述指導意見所言:“我國經濟發展的傳統優勢正在減弱,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矛盾和問題突出,特別是中高端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不足,迫切需要下最大氣力抓全面提高質量,推動我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

  過去,國人在消費時比較推崇“價廉物美”。在物質相對匱乏、腰包不甚寬裕的時代,這種想法無可厚非,但理性地說,價廉未必能夠物美,而很有可能是建立在壓縮成本、偷工減料的基礎之上,如此,質量自然無法保証。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收入的增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願意為高品質埋單,對劣質產品用腳投票。時至今日,企業再把價廉視為核心競爭力已經越來越沒前途。質量時代,隻有付出更高的成本,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才能獲得更高的回報,把這些回報用於進一步的質量提升,才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好的質量源自何處?或者說提高質量主要靠什麼?

  推動質量時代到來,要在全社會培育和發揚工匠精神。2017年的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質量之魂,存於匠心。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勵機制,培育眾多‘中國工匠’……”不論是電飯煲還是智能馬桶蓋,不論是餐館還是賓館,質量提升的主體是企業,而產品制造、服務提供,最終還是要落實到每一個職工身上。如果各行各業的職工都將“質量第一”奉為圭臬,讓錙銖必較嚴抓質量、精益求精提升質量成為一種社會風尚,那麼,質量時代還會遠嗎?

  推動質量時代到來,要夯實質量基礎,而標准、計量、檢驗檢測、認証認可是國際公認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它們既是政府發揮監管職能的技術支撐,也是實施國際貿易政策的重要內容。以標准為例,目前上海現行有效的地方標准有744項,有143個國家級、824個上海市級標准化示范試點項目展開——這些都為該市增強優勢產業競爭力、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助推節能減排以及提高社會公共服務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撐。標准的引領作用究竟有多重要?質檢總局相關負責人曾一語中的:要去低端產能,就要有基本的質量標准作為門檻﹔要邁向中高端,就要有較高的質量標准去引領。夯實質量基礎,是提升質量競爭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

  提升質量,不僅關乎改善消費者體驗以及緩解消費外溢,還事關每一個企業、行業的價值觀及行為准則的重塑,涉及制造業轉型、服務業升級、增長方式轉變等諸多宏觀層面的問題。在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增長動力不足的大背景下,抓住質量這個突破口,培育發展新動能,既是世界各國的重要選擇,也是我國在當下這個“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必須直面的一個重大命題。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