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語言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保障

人民日報:加快構建語言服務和人才培養應急體系

楊亦鳴  梁  琳
2017年09月19日04:3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今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功舉辦,進一步推動了“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展現了將“一帶一路”建設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的美好前景。無論是推動“五通”還是建設“五路”,都需要以語言互通為前提和保障。目前,實現語言互通還存在兩個難題:一是各參與國語言國情非常復雜﹔二是我國相關語言服務能力比較欠缺。破解這兩個難題,需要加快構建語言服務和語言人才培養應急體系。

  “一帶一路”各參與國的語言國情十分復雜,不僅語種多,而且有的國家官方語言與通用語言並不統一。語言國情比較復雜的國家,其語言一般可分為三個層次:最外層是以法律等形式明確規定的官方語言,中間層是多數人使用或在社會生活中通行的通用語言,最內層是官方語言或通用語言的各種變體及其他少數民族語言。從交往需求的角度看,掌握官方語言和通用語言是現階段“一帶一路”各參與國實現語言互通的前提,而各國之間要實現深度交往還需要掌握最內層的一些主要語言。

  “一帶一路”建設中語言服務能力的欠缺,主要表現在語言人才培養和儲備不足。僅就“一帶一路”建設目前涉及的54種官方語言而言,截至2016年初,我國高校尚未開設的語言專業有11種,僅有1所高校開設的語言專業也有11種,涉及22個參與國。此外,部分參與國的官方語言雖然我國有高校開設了相關專業,但在其國內並非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如巴基斯坦的官方語言是烏爾都語,雖然我國有幾所高校設有烏爾都語專業,但巴基斯坦境內僅有8%左右的人口將其作為母語﹔作為母語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是旁遮普語,但我國目前還沒有高校開設這一語言專業。

  為解決外語人才缺乏導致的語言服務能力不足問題,教育部要求2017年實現與我國建交的所有國家主要語言全覆蓋,國內各大高校也在大力發展非通用語專業。但應認識到,高校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是正規、系統、水平較高但周期較長,不能滿足當前對語言服務的迫切需求。這就需要加快構建相關語言服務和語言人才培養應急體系。這一應急體系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建立語言資源庫。“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眾多,各個國家語言國情復雜多樣,需要對各國語言國情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建立語言資源庫。一方面,可以將語言使用狀況、語言沿革、民族構成等信息匯總成語言國情動態數據庫,為我國語言政策、語言規劃等宏觀研究提供支撐﹔另一方面,可以收集不同語言的文本和語音數據,構建多語種平行語料庫,為語言學研究、語音技術開發提供數據。

  推動語言信息技術開發。當前,機器翻譯、語音技術等語言信息技術已經可以為語言服務提供有力技術支持。成熟的機器翻譯軟件可以提供超過100種語言的互譯,基本涵蓋“一帶一路”各參與國主要官方語言和通用語言。在掌握語言資源的基礎上,可以借助語言信息技術提供靈活便捷的語言服務。

  創新語言人才培養和儲備模式。僅僅依靠高校外語人才培養體系,難以滿足“一帶一路”建設對語言人才的需求。美國能處理500多種語言,但相關人才中通過院校培養的只是一小部分,通過各種渠道包括應急體系培養和儲備的語言人才佔大多數。對我國來說,應創新語言人才培養和儲備模式,通過新的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培養急需的語言人才。同時,建設語言人才信息庫,以提高人才利用率。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  


  《 人民日報 》( 2017年09月19日 07 版)

(責編:袁勃、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