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在人生中矗立起意義的燈塔

李洪興
2017年09月18日04: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以身許國的奮斗更精彩,以心許民的人生更高貴。有意義的人生應該是行動中標注著價值的坐標,靈魂中刻寫著精神的高度

  

  詩人說,“我看著一個人,看著一種命運,這個人和他的命運讓我深深地愛”。有一種人生,的確讓人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101歲開國少將張玉華離世,人們記住了他在“9·3”閱兵時標准的軍禮,更感念於他用自己一生的戰斗,矗立起的那座精神燈塔。

  “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可捐獻有移植價值的生理器官”“凡是公家的一律如數退還”……早在2001年,老將軍就寫好了兩頁紙的“后事留言”,直白朴素卻字字可為世范。有人總結老將軍的一生,除了舍生忘死浴血奮戰,愛黨信黨的忠誠、勤儉樂觀的生活、博施濟眾的捐贈,都令人動容。這是一幅畫像,人們從中看到了一個聖潔的靈魂,聽到了如此堅定的告誡:以身許國的奮斗更精彩,以心許民的人生更高貴。

  一個人的價值,是重於泰山還是輕於鴻毛,源於內心深處的選擇,也源於人生歷練的滋養。老將軍說,“我有三個媽媽,生我的母親,養育我的人民,培養我的黨。”從母親那裡得到生命,從人民那裡收獲成長,從黨那裡厚植信仰,他堅守初心的一生,對於我們來說,正可為精神的燈塔。當我們感嘆精神空虛、方向迷失之時,當我們為誘惑所擾、為利益所亂時,想想該堅信什麼、堅守什麼,該拒絕什麼、防范什麼,才能回答好關於人生意義的命題。

  感謝張玉華老將軍一樣的先鋒楷模們,他們為這個時代矗立起精神豐碑,為這個社會夯實了價值地基。不由得想起了老將軍甘祖昌和老阿姨龔全珍,他們一直為家鄉默默地做“一點點事”,“在世一天,就要為黨員爭光”﹔又想起塞罕壩林場11年堅守望火樓的夫妻,當問及“條件這麼苦,為啥還要在這裡”,他們只是說“總要有人干”。就是這樣簡單而朴素的想法,沒有求名逐利、更多恬淡心安,卻更好地詮釋了何為偉大、何為光榮:那不只是一瞬間的驚天動地,而且還在於每一天的初心不變。

  前不久,陪朋友參觀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走到“兩彈一星元勛科學家”展示牆前,看著科學家們的頭像和名字,朋友不由地念了出來,說“很多人都不認識,也沒聽過”。是的,23位元勛科學家,人們知道錢學森、鄧稼先和朱光亞,卻未必聽說過錢驥、姚桐斌和彭桓武等。時至今日,重新翻開他們的每一頁人生,細細品讀上面的每個字、每個選擇、每個瞬間,肅然起敬的同時,更為感喟他們超越了一己小我的人生。從老將軍到這些元勛科學家,他們的名字裡有著人生的答案,他們的行動中標注著價值的坐標,他們的靈魂中刻寫著精神的高度。

  哲人有言,“人最終關切的是自己的存在及其意義”。堅守夢想、追尋光榮,讓自己的生命與更遠的遠方、更多的人們相連,也能讓普通人的“平凡之路”通往意義的世界。若有科學夢,不妨像“中國天眼”首席科學家南仁東,“20多年隻做了這一件事”﹔若想鷹擊長空,學學李中華,就算驚心動魄也要勇攀高峰﹔若要為官一任,學學黃大發,在絕壁中也開鑿希望的水渠……為自己、為人們、為社會共筑一個讓生命有所托、讓靈魂能棲息、讓精神可穿越的家園,或許才是現代社會中每個人應有的價值追求。

  時間變換,意義永恆。我們在朋友圈為張玉華點燃蠟燭,是追思與不舍,更應有激勵與力量。用行動追尋價值,向著意義的燈塔起航,我們一定能書寫下不負人生的答卷。


  《 人民日報 》( 2017年09月18日 05 版)

(責編:馮粒、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