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用自身熱度增添世界的豐富性

梁永安
2017年09月15日04:3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本世紀初,諾貝爾文學院曾經邀請54個國家和地區的100位作家,推選文學史上最優秀的虛構作品,《堂·吉訶德》以絕對優勢榮登榜首,讓托爾斯泰、卡夫卡以及馬爾克斯等文學大師的鴻篇巨制黯然失色。這個結果乍聽讓人驚詫,仔細想來,很有道理。時代在致敬一種精神:那個瘦骨嶙峋的游俠騎士,以十分荒誕甚至悲劇的行為,挑戰了人類精神層面的第一大難題: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如果從比較文化的視角凝視今天的中國與世界,立足現代化的大背景,我們無疑需要堂·吉訶德式的挑戰精神。一個老人,已經沒有多少力量的老人,一輩子讀騎士書,面對世界還敢沖上去。我們身邊有多少人一輩子向往一個東西,但一輩子都不敢付諸行動?

  我們的時代太需要勇敢的探索者和挑戰者,尤其需要年輕一代能夠拿出熱情和勇氣。對此,我們要有緊迫感也要有自信心。中國13億多人口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僅佔百分之十幾,這個比例遠低於美國,從這個角度能看到我們的差距。但我們有近5億青年,1000個年輕人中有一個敢於挑戰的堂·吉訶德,就不得了。頭雁出來就會形成陣勢,就會有人跟隨,就會凝聚成共同的社會氣質。

  未來的30年,對於中國現代化進程而言至關重要。截至2016年末,已有2.8億農民工進城,將來還會更多,他們不能只是被“資源化”,鄉土文化、家族文化、傳統文化同樣需要融進城市。面對現代化,中國還需要向前進發,這將是“人的建設”的30年,具有廣泛的實驗性,我們的生命力在哪裡?尤其需要青年一代敢於探索、不怕失敗,用自身的熱度增添世界的豐富性。

  對於今天的青年人來說,現代化進程造就了一個無限展開的中國,這個時候,行萬裡路比讀萬卷書重要。古人把四書五經讀好,再輔以行萬裡路,像顧炎武那樣,就能形成一個非常好的思想體系。到施蟄存、王元化那一代學者,認為最緊要的任務是原原本本翻譯西方原典,多吸收、少摸索。今天則完全不同了,囿於歐美的“現代化”觀念,容易陷入“單向思維”。放眼世界,經濟全球化如此劇烈﹔立足國內,從鄉村到城市都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巨變。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尤其需要更多地深入歷史現場,關注當下社會精神狀態,建立與社會盡可能多的連接。我們所生活的土地,是一本更大的書,要傾盡全力去讀。

  這幾年,我出行很少選擇游覽名山大川,而是聚焦那些社會變遷更劇烈的地方,就是因為可以近距離感受時代的腳步。比方說,在與傣族、傈僳族、回族、德昂族鄉民拉家常的過程中,能很清晰地感知三代人的生活差異。40年來的變遷,多民族農村地區的現代化進程超乎想象。我以為,改革開放近40年以來的變化,不能僅僅用“文化變革”來概括,而是一次人類歷史上空前的“文明變遷”。這一進程呈現出十分豐富的文化內質。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大國,從哪裡來,又將到哪裡去,值得每一個年輕人仔細關注、用心丈量。


  《 人民日報 》( 2017年09月15日 05 版)

(責編:王政淇、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