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讀懂“陪讀大軍”背后的教育焦慮

趙婀娜
2017年09月07日05: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看待陪讀現象,決不能簡單以一句“可憐天下父母心”待之﹔而緩解陪讀現象,政府、社會、家庭都是重要的責任主體

  

  開學季,有關陪讀的話題又熱了起來。某知名中學周邊,陪讀房已“一房難求”,粗略統計,校內房三年租金高達24萬﹔一套距離市中心20多公裡的房子租出了比市中心還高的價格,唯一的原因就是旁邊有一所優質中學,一擲千金求租的人,皆為陪讀而來……從農村到縣城,再從縣城到大城市,陪讀家庭如游牧般舉家遷徙,不為追逐豐美的水草,隻以心中優質的教育資源為目標,擇校而居。

  對於陪讀,這一發端於上世紀80年代末的現象,許多家庭都不陌生。中國社科院的相關統計顯示,我國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讀的現象,覆蓋從小學、中學、大學到碩士、博士的全部階段,而十多年前播出的電視劇《陪讀》也細致呈現了“望子成龍”的人間悲喜,將劇中父母為了孩子學習付出的沉重代價,刻畫得淋漓盡致。

  根據陪讀的表現形態,大體可分為臨時性陪讀、階段性陪讀、隱匿性陪讀、全程性陪讀等幾類。臨時性陪讀主要指家長在工作之余,在孩子接受課外輔導過程中給予的陪同﹔階段性陪讀指在孩子學習的關鍵時期,如升學、高考等階段的陪同﹔隱匿性陪讀是指家長看似工作,實則以工作名義陪讀﹔全過程陪讀多為生活在農村的家長為照顧遠離家鄉求學的孩子,舉家遷徙的陪讀。多種陪讀樣態也催生了“陪讀經濟”。以位於安徽六安市大別山深處的毛坦廠鎮為代表,一所學校拉動了一個地區的經濟,學期中,鎮內人聲鼎沸,一放假,人去城空,學校成了一座城的“心臟”與“晴雨表”。而培訓機構門口的咖啡廳與小賣部、小吃店的人流如織﹔優質學校附近房屋的緊俏與價格的畸高,等等,都是“陪讀經濟”的樣貌。

  多元的陪讀現象,折射的正是復雜的教育圖景。優質教育資源仍不夠均衡,是“陪讀大軍”產生的根本原因。盡管隨著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均衡的推進,教育資源校際、城鄉、區域間不均衡的狀況已經大大改觀,但優質教育資源的高位均衡距離公眾期待仍有差距。良禽擇木而棲,望子成龍的家長自然也會擇名校而居。再加上部分家庭對於升學與應試的過度追求,一切與學習無關的事情都該由父母包辦的錯誤教育觀和成長觀,家長也就被裹挾進陪讀隊伍。

  打量陪讀現象,從來都不應隻在教育維度進行。因為整個社會的文化與心態,成才觀、價值觀以及城鎮化的進程、城市教育文化等公共資源的布局,都將對家長的心態和選擇產生重要影響。反過來,家長的教育選擇也會反作用於地區的教育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說,看待陪讀現象,決不能簡單以一句“可憐天下父母心”待之。而緩解陪讀現象,應該從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布局、科學成才觀與教育觀的引導、互聯網在線教育手段的豐富、師資力量的培訓等多方面著手,政府、社會、家庭都是重要的責任主體。

  當然,陪讀現象絕非我們國家特有,也絕非無法破解的痼疾難題,因為這是在教育事業改革發展進程中的階段性產物。相信隨著多方合力推動,人們會以更加理性的心態看待子女的教育和成才,新時期的“孟母三遷”及候鳥式、游牧式家長也會越來越少。


  《 人民日報 》( 2017年09月07日 05 版)

(責編:王吉全、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