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鑿走“硨磲”,留下惡名

高路

2017年08月29日08:13  來源:錢江晚報
 
原標題:鑿走“硨磲”,留下惡名

一名中國游客24日在泰國普吉島旅游期間,企圖從海邊石頭鑿走“硨磲”(音chē qú),而被當地警方拘捕。在此之前,有中國游客在巴黎放無人機,也被警方拘留。

這位大哥是看上“硨磲”的價值了。“硨磲”是海洋中最大的雙殼貝類動物、有“貝王”的美譽,在西方與珍珠、珊瑚及琥珀並列為四大有機寶石,而在佛教中,與金、銀、琉璃、瑪瑙、珍珠、琥珀,並尊為“七寶”,有“佛教聖物”之稱。

通常這類新聞,我們首先從旅游設施開始找原因,一些地方標識不清楚,管理措施不到位,確實會造成一定的誤會,不能全怪游客素質差。可是事發的大拉差島上,三個海灣均安插有中、英、泰三種語言的警示牌,上面明確標出了禁止踩踏珊瑚、禁止捕抓海洋生物、禁止將垃圾或廢物投入大海等4項禁止行為。此外,警示牌上還標出了相關懲罰制度,表示如果游客違反以上事項,將面臨罰款10萬銖(約合人民幣2萬元),或監禁1年的懲罰。

這就比在巴黎放無人機更惡劣一點。巴黎不能飛無人機,對於這麼細的一項法規,可能需要事先做點功課才能了解,可是立在泰國海邊的這塊警示牌醒目得很,並不存在標識不清的問題。哪怕你沒有看到,不應該提高一下警惕?偌大的一個海灣,就你一個人在那裡砸,不覺得奇怪嗎,是你心太粗,還是法律意識太淡薄?既然認識“硨磲”,就該知道此物稀有,在世界范圍內,這也是受嚴格保護的動物,捕捉違法,下手之前不該三思?除了貪婪以外,也不排除一些人是出於好奇做這樣的事。可是這種有了興趣就要付諸行動、不了解不打聽的做法本身也說明,游客對當地的法律缺乏必要的尊重。一些人將國內養成的不好的習慣帶到國外,一些人則干脆將有法不遵、法不責眾的意識也帶到了國外,這些毛病一旦遇到執法較嚴格,居民投訴渠道較豐富的國家,立刻顯示出它的不適應來。

我們不應該將個別人的行為上升為一個群體的行為,也不贊同一些媒體動不動以“中國游客”的帽子來歸納這一類行為。但很顯然,每一個個體的不文明行為都會為這個群體減分,每一個個體的不文明行為也是在破壞這一群體的整體形象。處罰得你個人負責,但是這口黑鍋最終還是得大家幫你背的。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出門在外的人,以一個更高的高度來對待文明出行的問題。

其實做到文明出行並不難,走之前做點攻略,多了解一下當地的文化,不懂的多問,不確定的事少做,多觀察多一點入鄉隨俗的意識,就能將文化不同生活習慣不同帶來的不同的風險降低到最小程度。

(責編:黃雨(實習生)、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