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掌握治理的“時間哲學”

彭  飛
2017年07月28日04: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特殊的時間、特殊的環境,往往能突出呈現那些潛藏的社會問題,揭示平常不易察覺的社會風險

      

  時值酷暑,近期不少地區都經歷了高溫天氣。襲人的熱浪,讓人們感受到了盛夏的灼熱,偶爾也會給人帶來特殊的煩惱與焦慮。

  對一些人來說,暑期往往是一年中比較特殊的時段。11歲的留守兒童張雅馨,一直期待著暑假與父母團聚,但當她從四川來到西安父母身邊,卻發現生活狀態只是從“留守在家”變成了“留守出租屋”。南京的大學生小張,本想利用暑假做兼職掙點生活費,不料誤入“網絡刷單”騙局,不僅沒得到承諾的佣金,還搭進去好幾千塊錢。60歲的女保潔員趙師傅,負責及時清掃路面垃圾,哪怕氣溫超過40攝氏度也無法休息,而高溫補貼尚未領到……處身烈日炎炎的暑期,不同的人物在不同場景中工作生活,經歷著各自的辛酸。

  從留守兒童、大學生到街頭勞動者,這些平凡個體的故事,其實也映照著具有普遍性的社會問題。“流動中國”的時代圖景下,如何讓更多留守兒童感受到家的溫暖?如何規范勞務市場,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實習、兼職環境?如何強化落實與監督,切實保障艱苦行業勞動者的生命健康權?一些社會治理難題在暑期不期而遇,絕非偶然。可以說,酷熱的夏季,構成了不少社會矛盾的時間背景,讓相關問題相對集中凸顯。

  特殊的時間、特殊的環境,往往能突出呈現那些潛藏的社會問題,揭示平常不易察覺的社會風險。比如旅游旺季,通常會集中暴露一個地方服務業的管理問題﹔冬季北方供暖期,考驗著一座城市大氣污染防治的實際能力﹔重大節日慶典期間,社會治安與公共安全又往往面臨嚴峻挑戰。從這個意義出發,高溫的暑期如同一把尺子,既標注著一個地方的社會治理能力與公共服務水平,也能及時丈量社會運行中的風險、隱患,給人以警示。

  抓住問題暴露的時機,追根溯源、舉一反三,及時尋找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才能掌握社會治理的時間哲學,把握公共政策的辯証法。現實中,問題在某一個時間段內集中出現固然棘手,但反過來也意味著造成問題的原因一並暴露了出來。這無疑為發現深層次問題、認知社會運行規律提供了契機,更為解決問題、優化治理打開了時間窗口。最近,江蘇常州市公安局新北分局有針對性地拍攝兒童安全教育片《民警李建國》,內容風趣幽默,又恰好在暑假期間播放,起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上海總工會嘗試創建“職工親子工作室”,在有需求有條件的單位開展職工子女托育服務,讓爸爸媽媽們能夠在暑假帶娃上班。不少地方在暑期開通高溫津貼申請綠色通道,建立健全申訴機制,為一線勞動者送去一份清涼。這其中蘊含的治理智慧,值得細細咀嚼品味。

  在某種意義上,社會治理是一門關於時間的藝術。現代社會高速運轉,利益多元多變。選取正確的時機精准聚焦、充分發力,既是調處復雜矛盾、追求理想政策效果的客觀需要,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正因如此,當問題集中呈現,我們完全可以拿出改革的智慧與勇氣,積極運用政策手段,致力於推動社會良性運行,那些長期“炙烤”我們的社會難題,終將被一一破解。

  酷熱的暑期,仿佛某種隱喻。它像一座火爐,考驗著普通個體的定力﹔也是一塊試金石,檢驗公共政策的精度。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28日 05 版)

(責編:袁勃、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