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別把相親妖魔化

胡波

2017年07月21日07:5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別把相親妖魔化

  每每在課堂上和學生談及畢業后很多人可能去相親,很多學生都不以為然。可以理解,當初我也一樣,總覺得自己的另一半一定是上天安排好了的,在生命中的某一階段,會主動出現。甚至會覺得,相親這種事是不會落到自己頭上的。

  然而,很多時候,水不潑到自己身上,是沒法感知的。生活最終還是給自己上了一課,到最后才發現,童話裡都是騙人的,適合自己的另一半並不會主動出現,相反還是要靠自己努力去發現、去尋找。而且,在尋找的過程中又夾雜了不少運氣的成分,天底下沒有“毫不費力”的愛情與婚姻。

  有的人挺幸運,上學期間就找到了另一半,順順利利走進婚姻的殿堂﹔有的人情感經歷豐富,在學校有過轟轟烈烈的愛情,到最后卻以分手告終﹔還有不少人甚至連戀愛的經歷都沒有,等到走上工作崗位,直接面臨成家的現實需求。

  “相親”本該是一個表示行為的中性詞,但是,對每個相親的人來說,卻都有被動之意。之所以感到被動,是因為沒有選擇,隻能去相親,或是心理上還沒准備好要結婚,被家人逼迫去相親,又或是對相親這種方式有抵觸,心裡無法接受。

  不管怎樣,相親在當下媒體的報道甚或炒作中,蒙上了太多的負面意義,更多地聚焦在了“被動”的含義上,尤其是每到過年,更是媒體盤點相親的高發時段。許多報道的字裡行間都摻雜著負面的標簽,如“包辦”“逼婚”“被安排”“剩男剩女”。兩代人之間的矛盾沖突甚至演化成沒有硝煙的戰爭,而整個社會的“痛點”似乎也被戳破,借由“相親”這個詞一股腦釋放出來,相親由此不斷地成為大眾談資。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仍然是通行的社會規范,“不婚族”畢竟是少數。然而,當你發現自己交往能力、交往范圍有限,卻不得不面臨結婚的現實之時,相親恐怕就是找到適婚人選最直接、最沒有辦法的辦法了。所謂“困難”,困在家裡才會感覺到難。既然要戀愛要結婚,那就必須得主動去相親,除非有人能夠提供更好的辦法,結識足夠多的異性,進而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結婚對象。這個時候,與其被動等待,把自己“剩”下,還不如轉變觀念,主動出去相親,認識更多的異性朋友。

  慶幸的是,我的父母並沒有逼迫我相親,我的內心也有結婚、成家的打算,所以,相親於我而言又摻雜了主動的意願。我的相親對象,都是經同事、朋友介紹,或借由網絡資源找到的。在我看來,不管是他人安排的相親,還是自己在網絡上尋找機會,在“戰術”上都是一樣的,並沒有高下之分,目的都是為自己增加選擇的機會,而在選擇的過程中,雙方都有拒絕的權利和自由。

  別忘了,相親成功、收獲幸福婚姻的也不在少數,對很多年輕人來說,重要的是轉變心態,理性、全面地看待相親,自己首先別把相親“妖魔化”。記得有一個相親對象,閑聊中也問過我怎麼看待相親,她表示自己能夠接受,感覺挺好的,反而對網絡上的資源不夠信任。

  如今,已婚三年,我對相親更是轉變了一些看法。還記得一開始相親的時候,如何選擇見面地點、如何挑起話題、如何拒絕自己沒感覺的,這些問題都讓我糾結不已,有時候對方條件比自己好,我甚至還存在一些自卑感……比起相親本身來說,和異性交往的技巧,或許是自己最大的心理障礙。相親也是一種能力,需要在實踐中積累經驗。

  在相親更多地被貼上了負面標簽的今天,我們還有必要澄清一些思路和看法。“相親”並不等於“包辦”。毫無疑問,“包辦婚姻”已經不符合時代的主流思想,父母強行包辦、不尊重子女意見,是需要批判的。但是,正常狀態下的相親,不過是在給自己增加選擇,也是自由戀愛的一種方式,沒必要嗤之以鼻。本著對自己的婚姻、人生負責的態度,本著對愛情和婚姻的積極、美好的期待,認認真真去相親吧。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教師)

(責編:劉琨(實習生)、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