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你若不勇敢 青春便老去

夏振彬

2017年07月19日08:32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你若不勇敢 青春便老去

  有關高考志願的話題,人們總是“喜聞樂見”。日前,本報報道了廣東省文科最高分譚慧儀的志願選擇,引起很多網友關注。據報道,譚慧儀盡管分數很高,但並沒有選擇人們通常認為的金融、法律等熱門專業,而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了中國語言文學系,並“下定決心在北大進一步探索中華文化”。

  在人們的印象裡,中文系並非一般意義上“錢”途光明的專業。也正因此,不少網友為她不值,覺得有些“吃虧”﹔還有師兄師姐跳出來調侃,說這位譚師妹若干年后肯定會后悔——其口吻像極了網絡上一度流傳的“千萬別報體”。當然,更多人還是為她叫好,為她聽從內心、不落“俗套”的選擇點贊。

  那常見的“俗套”是什麼?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志願填報這件事上有一個鮮明的特點——精於計算。在他們眼裡,選擇學校、專業的頭等大事就是與分數“門當戶對”,最好一分都不要浪費。這種心理在大學生裡也很常見,比如班裡來了一個高分學霸,他們會覺得不可思議:考了那麼高分為什麼不去學XX專業?精於計算更突出的表現還在於權衡利弊。很多人四處求人指點,反復分析盤算,對比哪個專業就業更“多金”,哪種職業更體面,他們把志願填報完全視為跳板,希望能在畢業后順理成章地獲得一個光鮮或是安逸的“飯碗”……

  不可否認,專業有冷熱之分,其背后有職業冷暖、薪水高低之別,但志願選擇僅僅是為了向錢看嗎?“公家設立學堂,是為天下儲人才,非為諸生謀進取﹔諸生來堂肄業,是為國家圖富強,非為一己利身家。”這是一個多世紀前《山東大學堂章程》裡的名句。梁啟超也說過一段我們耳熟能詳的話:“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年輕人的精神風貌可以折射一個社會的面貌,校園裡的年輕人在看什麼、說什麼、追求什麼,往往影響整個社會的前途和命運。所以,年輕人如果僅僅為了功利二字疲於奔命,如果陷入“金錢就是力量”“地位才是王道”的執念而沒人仰望星空,那社會上豈不是“每多隨波逐流之徒,而少砥柱中流之輩”?

  其實,每個專業都值得選擇,每個學科都能成材。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年輕人更應該問一問自己的興趣,想一想自己的追求。在北大宣傳片《星空日記》裡的少年,為了一個“摘星夢”默默堅持﹔新聞裡,越來越多高分考生放棄重本、“自降身份”,去高職院校追夢﹔我們報社有一女同事,當年是廣東文科第九名,然后力排眾議選擇了自己喜歡的中文系,畢業十余年一直和文字打交道,甘之如飴﹔《南風窗》雜志社還有一位記者,二十年前,她在1997年的高考中獲得廣東文科最高分,出於對文藝“很深的熱愛”選擇了北大中文系,如今仍然活躍在文化、文學領域,業余時間研究電影、戲劇,日子過得精彩充實……

  成功並不意味著要賺很多錢,為夢想堅持、奮斗更值得尊敬。夢想是什麼?夢想應該是對眼前利益、個人利益、物質利益的超越,從而看到更為廣闊的天地和眾生。一個人什麼都可以缺,但不能缺精神﹔什麼都可以丟,但不能丟執著。所以在志願填報、職業選擇等人生路口,年輕人不該盲從於任何人,無論他是“權威”還是親友﹔不應該被功利所迷惑,無論它有多麼光鮮多麼誘人——而是應該聽從自己,聽從內心,聽從夢想。隻有這樣,將來在實驗室裡“坐冷板凳”,在考古堆裡“塵土滿面”,在一個人的畢業照裡“孤獨寂寞”的時候,才能體會到別人所不能理解的快樂與幸福。

  “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期待更多人對情懷多一些“任性”,對理想信念多一份執著,如果在前進路上覺得迷茫、感到無力,請回頭看看——700年前的但丁在為你打氣: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責編:劉琨(實習生)、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