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1

為救護車讓道為何“時行時不行”?

蔣萌

2017年07月10日14:58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為救護車讓道為何“時行時不行”?

背景:7月7日17時左右,深圳市上演感人一幕。當時,一位深圳市民在東莞發病被送往深圳救治。當急救車行駛至特別擁堵的南海大道玉泉路至深南立交附近路段時,上千輛車在聽到警笛后主動避讓,為急救車讓出一條“生命通道”,急救車僅3分鐘就穿過20分鐘最堵路段,順利就醫。

新京報發表觀點:當生命的警笛拉響,那些憋屈在路面上急得火燒火燎的車輛,仿佛商量好一樣,次第避讓,“給救護車讓道”,任何一個對生命有著基本尊重的人,相信都會為之動容。深圳眾多司機在這一刻的集體選擇,讓人欣慰,也呈現出一種向好的文明走勢。然而,現實生活中,欣慰的事情之外,仍有讓人遺憾的事情。比如,今年2月,山東濟南一輛救護車被擋道導致車上一患者最終搶救無效死亡的事件,曾引發輿論強烈關注。機動車不按規定讓行救護車,有一定的現實原因。比如,交通法中,隻規定“應當讓行”,卻沒有規定“如何讓行”,在一些國家,“左車向左,右車向右”是比較常見的具體讓行方法。另外,交通法沒有明確免責條款,避讓如果違章,申訴起來很麻煩,隻能依靠交警認可才會撤銷處罰,這在客觀上無疑也會阻礙車主讓行。而平時生活中,一些救護車被濫用,假公濟私濫用特權,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們形成讓行習慣。文明行車不能完全依賴駕駛人的道德自律,更應該依靠規則的細化和完善,以及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

小蔣隨想:為什麼有時候救護車能獲得其他社會車輛的讓行,有時候卻不行?這裡面還有客觀因素與主觀緣由。客觀因素是,堵車最嚴重的時候,甚至從幾個路口之前的紅綠燈就開始堵,不僅形成車流的首尾相接,而且各條車道都變為“停車場”,根本沒有可供讓道的空間。即便有交警在現場指揮,疏堵也需要時間,還須對交叉方向的車流進行控制。如果救護車遇上這種程度的擁堵,其實是交通管理之殃。主觀因素是,人都有從眾心理,在可以讓路的情況下,一旦后方車輛讓行救護車,前方車輛從后視鏡中看到后面的讓行,往往也會作出相同的選擇。反之,一旦救護車在后排遇上冷漠的社會車輛駕駛員,沒有后方讓車的開始,不會有前方車輛的跟進。這時候,人的文明意識、同理心、有沒有人“管閑事”迫使“不自覺”的車輛讓行,就顯得尤為重要。讓生命的救治暢行無阻,首先考驗著城市治理擁堵的能力與手段,“讓無可讓”的道路是交通管理之恥。此外,人皆逃脫不了生老病死,今天為他人的安危讓行,明天受益的就可能是自己,文明從自身做起,別光盯著旁人,才是明智的做法。

人社局員工帶病工作打盹能否服眾?

背景:近日,河南鶴壁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一名政府工作人員,上班時不理旁邊排長隊的辦事群眾,自個兒怡然閉目養神的視頻在網上流傳。當地官方的解釋是:“該員工說是因為感冒當時讓自己的科長替自己崗,然后出去做了口腔藥物噴霧處理,回來時又恰逢辦公網絡掉線,(加上)吃了藥可能有些困”,所以就打了會瞌睡。但具體情況正在核實之中。目前,當事工作人員已經被停職並調離工作崗位。

錢江晚報發表項向榮的觀點:真生病了,是完全可以到裡面休息室休息,甚至請病假,這是管理條例允許的。但惟獨不應當在辦事窗口,以仰面朝天、悠然慵懶的形象躺著睡覺,這是官老爺的相。公務員既然到了工作崗位上,就該保持良好的姿態和形象,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在其位就謀其政,這是工作作風的問題,和這個公務員是不是官員、有沒有行政職務沒有關系。你今天放過這樣的人,不給他應有的教育,難保他改日不會“成長”為一個庸官、冗官?所以這次鶴壁有關部門的處理,應當是及時與妥當的。不由又想起2015年,同樣是在鶴壁,也是在社保局,一位科長在服務窗口裡面閑逛嗑瓜子,據說也是因為身體不適的原因,需要不停地吃瓜子才能緩解糖尿病,此事后來引起軒然大波,以該科長的被處理而告終。輿論為什麼這麼關注這一類事情?因為行政服務辦事窗口是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窗口。如果這種嗑瓜子打瞌睡情況多了,勢必會使那些不明真相但卻因排長隊而心焦的群眾心生憤懣與誤解,同時也給懶政者提供了理由,所以不可等閑視之。真有病可請假,別硬撐著掙工分,但上班時間來到了服務窗口,就一定要注意服務質量。

小蔣隨想:窗口單位直接面向辦事群眾,服務好與不好,不光影響群眾的辦事效率與切身感受,而且關系到有關單位的公眾口碑與公信力。所以一直以來,行政部門對窗口單位提出的服務標准都較高。但是,窗口單位的某些工作人員卻未必按照高標准去要求自己,反而覺得甭管服務好壞,辦事群眾還不是得乖乖上門?態度常常表現為不耐煩,對群眾板著面孔,儼然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不少群眾辦一件事要跑多次服務窗口,既源於辦事手續上的繁瑣,又與某些工作人員不一次性講清各種要求、總甩下一句“材料不合格”有關。某些工作人員服務欠佳並有恃無恐,更與群眾投訴與差評渠道不暢有很大關系。正因為一些窗口單位平日裡並未給群眾留下“熱情周道服務”的印象,使不少圍觀者對本例的“因感冒打磕睡”的真實性產生懷疑。換言之,並不是一些圍觀群眾缺少同情心,而是有些東西“積重難返”。即便某些刻板印象可能產生“誤傷”,某些窗口單位也應先從自身找原因。切實提高窗口單位的服務質量,唱高調不如動真格。讓群眾給工作人員打分,讓遭差評仍不改變者下崗,取消“你媽是你媽”類証明,從機制上避免卸責乃至刁難的可能。當平時服務印象分頗佳時,偶有工作人員顯疲態,公眾也會理解。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 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劉琨(實習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