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1

八旬老太被撞不要錢能消除偏見嗎?

蔣萌

2017年07月03日15:30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八旬老太被撞不要錢能消除偏見嗎?

背景:近日,西安一位80歲的老太太去早市買菜時,被汽車撞倒受傷,她覺得自己還能動,就喊著要回家,而且堅持認為,對方不是故意的,不能要人家的錢。開車的小姑娘放心不下,找到老人家裡,非要帶著老人去檢查身體,后來還買來藥品和治療器械,並送去3000元錢。

華商報發表楊鵬的觀點:但凡出現與老人有關的負面新聞,公共輿論場上,“老人變壞了,還是壞人變老了”這個至今尚未掰扯清楚的陳詞濫調就會撕扯起來。而在一次又一次的撕扯中,社會道德水准卻在一點點地退卻,最終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不能否認,老年人群體和我們其他任何社會群體一樣,每一個群體內部也是參差不齊的。在這個意義上,真有點讓人擔心,長期在“老人變壞了,還是壞人變老了”的負面情緒渲染之下,久而久之會不會陷入對於一個群體的成見之中?可冷靜想一想,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有責任不逃避,沒事就不該訛人。”80歲的蔡翠英老人讓我們看到了一位豁達的“老人”——當互相諒解發生在這一對素不相識的陌生人身上,也讓這座城市多了一份善意和溫情。當然,我們也要給肇事小姑娘的做法點個贊。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類似的溫馨事件能夠更多涌現。

小蔣隨想:新聞傳播有一個規律——越是負面的東西傳播的速度越快,這應了“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關於老人的負面新聞有摔倒訛人、跳廣場舞擾民、在公交車上非讓年輕人讓座等等。一些青壯年受眾看過類似報道,逐漸對老人產生芥蒂心理。媒體為了觸發“爭鳴”,也會報道與某些人的“刻板印象”相反的新聞。比如本例的老太太被撞不要賠償,以前還有老太太冬天跳入河裡救小孩的新聞,還有大爺在接受採訪時說理解年輕人上班辛苦壓力大、自己在公交車上站著也是鍛煉。遺憾的是,老人體諒年輕人、做好事的新聞的傳播廣度與深度遠不及負面的新聞。基於此,籠統地宣稱“老人變壞,壞人變老”難道不是一種偏見?從另一個角度看,個別大學生陷入“裸條”欠債漩渦,甚至參與犯罪,如果就此得出“大學生垮掉”的結論,能令人信服嗎?社會上有形形色色的人,總有個別人“不軌”,這與年齡無關,更不能污名化一個群體。

“食品安全謠言”應止於什麼?

背景:從“西瓜打針”到“豬肉鉤虫”,從“黃鱔喂藥”到“無籽葡萄”,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一次又一次地沖擊著社會神經。近日,農業部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十大謠言進行了曝光,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

廣州日報發表張漲的觀點:在互聯網時代,網絡謠言“亂花漸欲迷人眼”,實際上追根溯源主要是一些自媒體。要麼是為了聳人聽聞、增加粉絲,要麼是名為“科普”實為推廣產品獲取利益,一些加V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炮制了謠言。在這方面,除了立法要盡快跟上以外,更需要相關部門形成打擊合力。在網絡時代,謠言的傳播速度已經呈現指數級增長,真相隻有跑得比謠言更快,才能降低謠言造成的危害。公眾也需要擦亮眼睛,莫成了謠言傳播的中介。網絡謠言為何難禁,關鍵就在於“吃瓜群眾”轉發得太多。不可否認,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惡意,而是想給自己朋友圈裡的人提個醒。殊不知,由於缺乏辨別謠言的能力和基本的科學素養,無意識的一次轉發就可能對他人造成傷害。隻有政府部門、企業、媒體和公眾共同努力,才能將謠言的傳播鏈徹底斬斷,不給造謠者可乘之機。

小蔣隨想:謠言滋生的另一個原因是,如今包括食品、建材等涉及人身安全的東西確實問題多發,某些唯利是圖的人昧著良心干著喪盡天良的事,甚至個別知名企業也卷入丑聞,讓公眾產生“誰都不一定靠譜”的憂慮。此外,專業知識不為非專業人士所知,化工產品的“變身能力”超乎想象,合格與不合格的添加劑並存,這些都令普通人難辨是非。還有,有關方面常教公眾各種鑒別真偽的方法,似乎人們不得不“自求多福”,成為鑒別各種真偽的行家,才能免於上當受騙。人們不禁要問,這種情形正常嗎?嚴打假冒偽劣,嚴禁偽劣產品入市,本應是監管部門的職責。管理者應為公眾構筑起有效的安全網,通過整治問題源頭,改善市場整體環境,提升消費的安全性,才能讓公眾放心,不必想法“復雜”。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 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劉琨(實習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