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向馬克思學習如何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

人民日報學苑論衡:重視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史研究

李家祥
2017年07月03日05:2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應以馬克思創作《資本論》所堅持的邏輯與歷史相統一原則為方法論指導,重視對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史的研究。

  馬克思創作《資本論》的根本方法是辯証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主張邏輯與歷史相統一,體現了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因為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不過是歷史過程的反映,當然是按照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后的反映。因此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一方面以深入考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為基礎實現思維邏輯的發展,特別是由一個經濟范疇向另一個經濟范疇過渡時注重同歷史相統一﹔另一方面,又著力做到邏輯與人類認識史相統一,即思維邏輯的過程以前人的認識與科學研究成果為基礎和出發點。

  1850—1853年,馬克思在系統研究政治經濟學時,閱讀了斯密、李嘉圖、穆勒等經濟學家的著作,寫下了24本摘錄筆記,即著名的《倫敦筆記》,其中包括批判“貨幣數量論”、評判李嘉圖的級差地租理論、肯定斯密有關經濟危機的思想等。以此為必要准備,他撰寫了作為《資本論》最初手稿的《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其中提出了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原則,制定了《政治經濟學批判》六冊結構的寫作計劃,首次區分了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古典學派與庸俗學派等。這些都具有重要歷史地位和貢獻。馬克思后來又撰寫了1861—1863年手稿,積累了23本筆記,其主體部分為《剩余價值理論》。馬克思本來計劃將此手稿作為《政治經濟學批判》中《資本一般》一章的附錄,但在考察貨幣到資本的轉化和絕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時中斷了理論研究,轉而對剩余價值理論史展開詳細分析,致力於和資產階級經濟學劃清界限。《資本論》的創作也由此出現轉折。1862年,馬克思決定以《資本論》為標題發表自己的著作,后又設計寫成四冊,其中第四冊為理論史,從而由六冊結構轉變為四卷結構。1867年9月《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副標題是“政治經濟學批判”,書中引用著作約260部(篇),大部分為經濟學論著﹔涉及人物近600人,遍及各派經濟學家和知名專家。其中對學說史的評判構成該書的重要特色和基本內容,與所闡述的理論交織在一起,互為補充。形成系統的學說史,既是一門學科成長的需要,又是這門學科成熟的體現。馬克思的相關研究顯示了他對待以往學說的正確態度、科學精神與恰當方法。

  習近平同志發揚我們黨注重繼承與發展前人思想理論的優良傳統,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並系統總結了我們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時期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學習、研究、運用與創造性發展的歷程和成果。在2016年5月召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他在分析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特點時,首先談到了繼承性,要求善於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包括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等各方面資源,並批評了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過時了、《資本論》過時了的錯誤認識。

  回顧和考察《資本論》對邏輯與歷史相統一原則的運用,學習和總結我們黨理論創新的經驗,可以得出一個重要啟示:今天我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應當重視學說史研究,從學說發展的角度,梳理總結我們積累的經濟理論創新成果,提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中國經濟學家探索經濟學真理的科學精神與方法,吸取古今中外一切經濟學研究成果的有益成分,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更科學、更完善。

  (作者為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天津師范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03日 16 版)

(責編:馮人綦、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