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中國之治為什麼成

2017年06月25日05:2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當前,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挑戰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中國以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安全穩定、改革卓有成效,與西方之亂形成鮮明對比。國際社會對中國之治給予極大關注,他們好奇:中國之治為什麼成?中國治理有何良方?中國之治帶給其他國家什麼啟示?本期觀察版邀請學者對此進行探討。

——編  者

中國治理綻放獨特魅力(人民觀察)

孫來斌

當今世界,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不斷積累,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世界文明發展到了新水平。然而同時,地區沖突頻繁發生,恐怖主義、難民潮等全球性挑戰此起彼伏,各國發展不平衡加劇,世界面臨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加。相比之下,中國經濟發展穩中有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持續推進,在世界亂局中保持了中國之治。中國的發展為世界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中國在國際治理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世界面臨的不確定性上升

當前,世界局勢可謂亂象叢生、暗流涌動。在美國,新政府與傳統社會精英摩擦不斷,給社會帶來沖擊﹔在英國,“脫歐”攪動人心,政府的“脫歐路徑”遭到許多質疑,接二連三的暴恐襲擊使英國社會籠罩層層陰雲﹔在中東,多國硝煙彌漫、各方博弈正酣……面對如此錯綜復雜的形勢,人們不禁要問:世界怎麼啦?其實,世界格局看似扑朔迷離,背后則有跡可循。

增長緩慢。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在西方國家中較早出現經濟復蘇跡象,其經濟增長率在2016年回升至1.6%,但仍處於歷史低谷。與此同時,美國國內收入差距和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導致許多人不滿。在歐洲,失業、難民、安全等社會難題增多,而經濟增長乏力又加劇了社會矛盾,歐盟前途充滿不確定性。在中東地區,近年多家民調數據顯示,最初卷入“阿拉伯之春”的國家,多數民眾對發展現狀不滿,強烈的幻滅感取代了先前的樂觀情緒。

改革乏力。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競選時高舉“改變”的大旗,但他真正帶給美國的改變卻很少,就連其積極推動的醫療改革、控槍政策等,由於受“否決政體”的影響也舉步維艱。現任總統特朗普看似躊躇滿志,但強大的資本邏輯、選票至上的政治游戲,也會束縛其手腳,讓改革進展緩慢。歐盟內部許多有識之士意識到,歐盟的根本出路在於改革。但是,改革必然要觸動各方利益,尤其是要觸動某些財團的既得利益,這使政治家們隻能把改革挂在口頭上。改革沒有實際行動或效果,又使民眾對執政者失去信心。

責任逃避。從近年來西方許多國家的治理實踐來看,政府缺乏責任擔當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濫用公投就是一種表現。比如英國,對於是否留在歐盟這樣一個嚴肅而重大的政治問題,政府草率地交給信息不對稱且沒有國家治理經驗的民眾進行表決,可謂是相當不負責任。當前,公投熱已經蔓延至許多歐盟國家。公投在形式上借口遵從民意,事實上已成為一些國家政府逃避治理責任的一種方式。再比如美國,特朗普奉行美國利益至上的原則,在對外政策上有所收縮。但是,美國作為世界頭號大國卻逃避自己應擔負的國際責任,其宣布退出《巴黎協定》就招致一片非議。

價值觀沖突。西方一些國家內部發展越來越不均衡,帶來強烈的價值觀沖突,加之各種新型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西方社會的傳統共識面臨嚴峻挑戰。在貿易、關稅、移民等問題上,西方社會內部的態度出現嚴重分化。冷戰結束后,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不顧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社會結構等方面的差異,強行向中東地區輸出價值觀,造成這些地區出現種族沖突、教派紛爭、政權更迭的亂局。西方國家自身也因難民涌入、恐怖襲擊而反受其害。正如在今年德國第五十三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會議主席沃爾夫岡·伊申格爾所感嘆的,不同利益和價值取向由表及裡侵蝕著社會,加速西方的衰落。

積累國家治理的中國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在紛繁復雜的世界局勢中,帶領中國人民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實現了中國之治,並積累了國家治理的中國經驗。

攥緊發展這把鑰匙。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世所罕見﹔中華民族對實現現代化的渴望之深、對民族復興的期盼之強,世所罕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總結歷史經驗,歷經艱辛探索,終於找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創造了后發追趕的中國奇跡。這其中一條重要經驗就在於,面對重重挑戰和道道難關,我們始終攥緊發展這把鑰匙。這是因為,唯有發展,才能消除社會矛盾的根源﹔唯有發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唯有發展,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斷推動改革創新。在中國的前進之路上,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保持高度制度自覺,充分認識到改革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發展之道。我們黨具有西方政黨所不具有的社會政治動員能力,可以避免西方“否決政體”帶來的無法有效決策、效率低下的弊端。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敢於涉險灘,敢於啃硬骨頭,敢於向體制機制痼疾開刀。實踐充分証明,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

勇於擔當責任。決策效率不高、公共產品不足、施政眼光短淺,使當前西方國家政府屢遭詬病。后發國家的治理要想取得成功,需要有敢於擔當責任的執政黨和運轉高效的政府。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敢於負責且善於負責的執政黨。中國的政黨制度能夠有效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保証高效的治理能力。不少國外學者認為,中國的政黨制度、干部制度具有不同尋常的功能,中國的做法有啟示意義,但是“中國模式不可重復,因為其他國家沒有一個具有中國特殊歷史和特征的共產黨”。

重視價值觀整合。當代中國正在經歷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正在遭遇東方與西方、中國與外國、傳統與現代等一系列文化沖突。面對這一情況,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憑著高度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覺,用中國夢描繪實現民族復興與人民幸福這一共同願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中國人的價值共識,從而能夠有效動員起社會力量。

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中國發展的巨大成就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這其中,有對中國發展道路、治理模式的積極評價和客觀研究,也有質疑甚至詆毀,還有對中國承擔更多國際治理責任的期待。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局勢,中國一方面專心做好自己的事,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一方面積極履行大國責任,推動國際治理體系向更公正合理的方向變革。

在冷靜審視中保持戰略定力。現在國際上流行著一些說法,認為美國將要從“世界領導席”上退出,如果中國不填補“權力真空”,世界將陷入沒有領導者的“金德爾伯格陷阱”﹔如果中國發展挑戰美國領導地位,又將與美國發生沖突,世界將陷入新老大國必有一戰的“修昔底德陷阱”。對此,我們要冷靜審視、理性對待,保持戰略定力,不能受其左右。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是現行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同時也是受益者。改革和完善現行國際體系,不意味著另起爐灶,而是要推動它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中國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將繼續本著平等互利原則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發揮與本國實力相當的作用,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不斷探索中完善制度設計。內政是外交的基礎,外交是內政的延伸。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應針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深化改革,著力完善制度設計。例如,針對資源環境這個制約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硬約束”,針對粗放發展這個影響中國發展質量的“慣性病”,針對各種復雜社會矛盾,必須增強解決問題的決心和能力。這就需要通過不斷改革創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上比資本主義更有效率,最大限度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在推動發展中貢獻中國智慧。發展起來的中國,積極向國際社會貢獻公共產品,為世界發展提供機遇。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世界那麼大,問題那麼多,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中國不能缺席。”G20杭州峰會召開時,南非內閣前特別顧問戴維德·蒙亞耶告訴中國記者,習近平主席在峰會上關於互利共贏的講話讓大家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對中國貢獻充滿了期待。《斐濟太陽報》評價“一帶一路”倡議時說,這是中國向國際社會提供的重要公共產品,倡議者是中國,但受益的是整個國際社會。這些說法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期待,中國也將砥礪前行,為世界貢獻更多智慧。

(作者為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武漢大學分中心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7年06月25日 05 版)

 

(責編:王吉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