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落馬官員的綽號是一種權力畫像

張東鋒

2017年05月25日08:24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落馬官員的綽號是一種權力畫像

  通過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日前刊發的北京門頭溝原區長王洪鐘的案件警示錄,不少人都注意到了落馬官員的綽號。追求“看得見的政績”的王洪鐘,因大搞拆遷和市政工程被當地群眾鄙之以“王指倒”,讓很多人不禁想起了同樣喜歡大拆大建的“李拆城”“季挖挖”,充滿江湖義氣的武長順“武爺”,還有坐擁大量不義之財的“王三億”乃至“房叔”“表叔”們。有文章因此主張,紀檢監察機關要多聽聽百姓給官員起的綽號,善於管窺一豹、順藤摸瓜,從民意中發現部分違法違紀官員的真實嘴臉。

  綽號又稱諢號、外號、花名等,或褒或貶,古今中外俱有之。除了“劉羅鍋”這樣與個人生理特征相關的一類,還有就是像《水滸傳》裡一百單八將的綽號那樣,大多數都與一個人的性情愛好和做事風格有關,是其個性和作風的體現。用在官員身上,綽號很大程度上就是政風作風的體現,是一個官員在群眾中的另類口碑。從東漢清正廉潔的“懸魚太守”羊續,到北魏生性貪鄙、來者不拒的“十錢主簿”元慶智,百姓用綽號表達著對一位官員的敬與惡、尊與諷。今天,除了“王指倒”“李拆城”“王三億”之外,同樣有“平民書記”這樣真心真意為百姓服務而得到褒獎綽號的干部。“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綽號雖然隻有寥寥數字,但在生動形象的表達中濃縮了民意,體現著百姓對官員的真切評價。

  王洪鐘之所被稱為“王指倒”,主要是用來形容他在拆遷中的作為,即“指哪兒哪兒倒”,其獨斷專橫的氣勢由此可見一斑﹔前面提到的“季挖挖”,則因為敢於在六朝古都“開膛破肚”,還留下了另一個“推土機市長”的綽號,民怨之沸騰躍然眼前。剖析這些綽號的由來,根本上是權力任性的結果。“指哪兒哪兒倒”是典型的“拍腦袋”“一言堂”,對應到當事人的所作所為中,就是警示錄中提到的忽視程序,“不經集體決策、不經法律程序、不正確行使職權”“邊建設、邊審批、邊招標”﹔至於“五毒書記”“三胡省長”,則充分暴露了權力相對集中的部分一把手,漠視黨紀國法,恣意妄為﹔還有那充滿江湖氣的“武爺”“王彪子”,僅憑如此響亮的名頭,就讓人聞到了專橫跋扈、趾高氣揚、唯我獨尊的氣息。

  綽號給了紀檢監察機關查處腐敗行徑的線索,然而落馬官員的綽號現象,不應該止於民間的戲謔調侃,或成為茶余飯后的談資,倒是值得人們去進行多層面的反思。總結落馬官員的綽號現象,可以發現一些明顯特點:一是,這些綽號多被用在某些黨政一把手身上,那麼是否應該追問,這些官員的權力為何可以如此任性,那些約束性程序、民主集中制的決策方式,因何被束之高閣或形同虛設?二是,很多落馬官員的綽號裡,都帶著“拆”“挖”“推”等字眼,細究起來多與其主政地方的大拆大建有關,那麼是否應該追問,過往或當前的官員政績考核中,是否存在導向、指標仍然不夠完善的地方?又如何真正將新發展理念貫徹其中,並真正落實?三是,一些官員的綽號總是在落馬之后叫得響亮,那麼,是什麼阻塞了民意通道,以致百姓要用這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

  歸結起來,官員綽號可謂一面名副其實的鏡子。借助這面鏡子,百姓也好、紀檢機關也好,可以更真實了解一個官員的民間形象和口碑﹔但同樣重要的是,透過這些“王指倒”“李拆城”“房叔”“表叔”的典型,我們可以為某些領域某些崗位的權力運行作整體畫像,從中發現那些更具普遍性的問題,彌補制度上的漏洞,讓這些人的權力不再任性。

(責編:劉琨(實習生)、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