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1

孩子吵鬧大人“混戰”是多輸結果

蔣萌

2017年05月17日15:10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孩子吵鬧大人“混戰”是多輸結果

背景:近日,大連一家餐廳發生一起鬧劇。因為小孩子吵鬧,女大學生踹了鄰座4歲女童(女大學生稱只是踹了椅子),孩子的母親打了女大學生,店員上來勸架,也被母親扇耳光,店員又打了母親······

華商報發表舒聖祥的觀點:我看了那段視頻,要說不理性,至少是兩個人的不理性:女大學生因為孩子吵鬧不休,就直接出手收拾,無論是踹椅子還是踹孩子,都非常不應該﹔女童母親的做法,一瞬間顯然也失去了理智,上來就打,甚至連服務生都打,愛女心切可以理解,處理方式卻極欠妥當。網友的看法,基本是兩邊站隊。當了父母的認為,女大學生就是欠揍,無論如何也不該踢人孩子,踢椅子也不行﹔沒有孩子的則認為,生了孩子就該管好,從女童母親打人的狠勁,不難看出其對孩子平日的嬌慣。順著這樣的路子爭吵下去,當然不會吵出任何共識來。反倒是新聞中的女大學生和女童母親,紛紛認識到了自己的不妥。我們圍觀這條新聞,唯一有價值的事情,大概就是尋找一點對自我有價值的啟示:倘若我帶孩子出去玩,公共場合可要管好自己的孩子﹔倘若我遇到孩子被欺負,一定要控制好情緒,在孩子面前扮演冷靜的父母﹔倘若我碰到別人孩子很吵鬧,千萬別學那位女大學生……如果我們能夠想到這些,也算沒有白圍觀一場。

小蔣隨想:心理咨詢師常建議,在發怒前心裡默數十下,會降低“沖動是魔鬼”的發生。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上述說法,但知易行難,一些人到時候就忍不住,或者忘個一干二淨。平心而論,一些小孩在公共場所不停地吵鬧與哭鬧確實讓周邊的人挺心煩。這個時候,首先考驗的是家長的管教水平與禮貌素質。如果家長先向周邊的人說抱歉,並且盡快把孩子帶到相對僻靜的地方或哄或教,不會引起紛爭。某些家長不但不會教孩子,而且在公共場所與孩子“對嚷”,想不引發周邊人的反感都難。周邊的人的反應也有學問,孩子不懂事,成年人不能和孩子一般見識,如果是善意地提醒家長打擾了旁人,知趣的家長會帶孩子離開,若家長反而懟周邊的人,進一步考驗后者的涵養。這樣的事許多人都遇到過,或者不定哪天就會遇到,對照這起丑劇,想想自己該怎麼做更妥當,比謾罵指責事件的當事人更有意義。本來不大的事情,各方卻上演“混戰”,最后可能都進派出所,其實是“多輸”結果。

快遞包裹產生海量垃圾該怎麼處理?

背景:媒體報道,眼下每年由快遞包裹產生的包裝廢棄物達到了百萬噸級,回收率卻不足10%。而在2015年,全國快遞包裝所用的膠帶總長為169.85億米,能繞地球赤道425圈。這些膠帶的主要材質是聚氯乙烯,降解需要近百年。

中國青年報發表徐冰的觀點:快遞包裝的污染如何治理,需要確定什麼樣的治理方法更具可操作性。有污染的快遞包裹膠帶每年用量這麼大,盡管人們會隨著宣傳的深入而逐漸加強分類處理,但是人們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顯然過於耗時。能否從源頭上就將這樣的污染控制住,能否從技術上尋求符合環保要求的膠帶替代現有產品?與其總是埋怨公眾環保意識差,不如換個思路從其他角度找找辦法。每年百萬噸級的包裝回收率不足10%,問題又究竟出在哪裡?是公眾的分類意識不強,還是回收體系存在紕漏?報道中提及,這些包裝的持有者常常不知道怎麼處理,大部分包裝直接送進了垃圾場填埋。快遞包裝物污染的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環保意識的宣傳雖然必不可少,但從治理的效果上來說,還是要將重點更多地前移,比如從行業標准、技術替代以及稅收優惠等方面多下點功夫。

小蔣隨想:在人工、物流、污染物處理成本都比較高的當下,海量的快遞包裝少有被回收與恰當處理,產生的環保問題日益凸顯。此時,管理者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對廢物回收與處理企業實行稅費減免,在垃圾分類的指導與落實上下工夫,打通垃圾分散產生與垃圾集中處理之間的梗阻,在新型環保材料研發與生產上給予政策扶持,在行業標准制定與治污統籌規劃上做好頂層設計······另一方面,恰當的快遞垃圾處置難免要付出相應成本。這之中,恐怕要適用誰制造了污染誰買單的原則。由此,商家與消費者分擔的比例是否合適,會不會出現商家將所有成本轉嫁給消費者,誰來收取有關費用,收取的費用能否真正用於垃圾無害化處理等問題,必然備受關注,也考驗著管理者的智慧與成熟度。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 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劉琨(實習生)、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