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1

家長開豪車送娃,學校有權說不嗎?

蔣萌

2017年05月15日15:22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家長開豪車送娃,學校有權說不嗎?

背景:“參加這次家長會的是小學一到五年級的家長。平時,我們發現一些家長有的開卡車,有的開保時捷,但絕大多數是騎電瓶車。為了避免攀比,學校規定開家長會時隻允許電瓶車進入校園。”5月11日,杭州市明珠實驗學校校長洪建斌告訴媒體。

法制日報發表堂吉偉德的觀點:攀比並非青少年固有的價值問題,而是從成人世界的泛化開始,成人的言行對孩子有了耳濡目染的影響。最常見的場景是,在一個家庭之中,有父母經常會拿別人家來進行比較。“瞧人家又購大戶型了”“別人家的孩子又考了100分”等這樣的話不絕於耳。如此,孩子必然受到影響而“特重面子”,以至於出現了“農村父母去看城裡讀書的孩子,孩子為了不丟面子而拒不承認”,還有孩子的某種攀比要求沒有得到滿足,採取殺親或者自殘這樣的極端行為。這些固然都是極端的個案,但足以說明攀比之風的泛濫以及由此造成的嚴重后果。回過頭來看,這所學校以優化環境、避免引發攀比為出發點,禁止家長開車到校,用意良善也並無不妥。筆者認為,此舉不但照顧到孩子的心理,也對家長起到提醒與教育的作用。應該讓家長意識到,攀比之風的形成與自身行為相關,須更加注重自身行為並把榜樣的示范作用發揮好。教育者心中有責,才能於細節之處見真情。

小蔣隨想:在同一所學校裡,有的孩子家裡有別墅、坐擁豪華汽車,有的孩子家處於蝸居狀態、以自行車代步,是社會階層多元化、人們收入有高有低的折射。我覺得,如果有富爸爸的孩子和有窮爸爸的孩子能在一起上學,未嘗不是教育公平所致力的目標。倘若孩子們基本能在同一起跑線上、在差不多的教育平台上出發,其實是令人樂見的。畢竟,公眾最擔心的就是,教育的不公平,是孩子們不得不從小就拼爹,是因父輩的背景而限制上升空間。必須指出,學校終歸是學習的地方。富裕家庭的家長們應當意識到,送孩子上學是去讀書,而不是去炫富。如果有家長拎不清這點事兒,學校確實有責任和使命對可能干擾學生正常學習、不利於孩子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塑造的事物說不。社會上的一些人的確存在拜金思想,教育者不能迷失與棄守。

建設公共場所母嬰室,警惕敷衍糊弄

背景:近日,湖北省衛生計生委聯合省發改委、省住建廳、省交通廳、省旅游委等10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母嬰設施建設和規范管理的實施意見》。《意見》明確,到今年年底,公共場所應配備母嬰設施,配置率不低於50%。

湖南紅網發表磊磊的觀點:母嬰空間在國內的絕大部分公共場所難覓蹤影。曾有年輕媽媽羞於在公共場合裸露身體隱私部位,隻能心疼地聽著孩子撕心裂肺地哭喊。這種尷尬的現狀,顯然落后於社會發展的步伐,更無法滿足人們的現實訴求。國外一些經驗值得借鑒。在日本,法律規定在嬰兒逗留的場地必須提供母嬰室﹔在加拿大,政府對於母乳喂養的重視程度很高,商家在沒有法律規定的情況下,也會准備一個房間作為育嬰室﹔在法國,大眾常去的公共場所,幾乎無一例外都能找到育嬰室,甚至在高鐵上,每節車廂之間的廁所都設有專門的育嬰室。去年底,國家衛計委便已出具明確的時間表和規劃圖——近五年內,所有應配置母嬰設施的公共場所和用人單位,基本上要實現建成標准化母嬰設施的目標。各地政府要結合指導意見,讓母嬰空間科學合理地落實生根,服務於民。

小蔣隨想:推進母嬰室建設,讓我聯想到某些專用設施難專用,一些專用設施還存在糊弄性建設的情況。比如,方便殘疾人使用的無障礙設施早有相關規范。但是,一些地方的盲道鋪設不規范,盲道被佔用的情況多發。再如,供輪椅上下的坡道本應較平緩、使用防滑材料,但某些應付性建設的坡道卻既陡又滑。考慮到這些前車之鑒,推進公共場所母嬰室建設時理當注意。這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走心”與否。必須指出,敷衍糊弄源於一些人缺乏同理心,甚至覺得“特殊人群”去公共場所是“添麻煩”。懷著這種心態做事,不可能盡心盡力。還有,母嬰室在工程驗收時,可否請新媽媽帶著嬰兒實地體驗?這才能真正驗証相關設施完備與否。此外,母嬰室還須經常清掃保潔,不能重蹈某些臟亂差的公廁的覆轍。總之,母嬰室建設與運轉考驗著人文水平與管理藝術。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 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劉琨(實習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