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假如萍鄉市委書記不曾乘坐出租車

鄭言之

2017年05月09日14:10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輿情是社情民意的重要晴雨表。不過,輿情有時往往會“出人意料,情理之中”。

近日,江西萍鄉市委書記在當地整治交通亂象的會議上,講述了自己乘出租車挨宰的經歷,以期敦促治理。可就這一番話,在動員交通治理的同時,引得網友熱議,不少都夾帶負面情緒,如“自己遭罪了,才會知道痛”“合著攤到官員身上才整治”……有所為的舉動引致不滿意的態度,“誰之錯”的確需要反思。

該肯定的需要肯定。政府出拳整治交通,列出14例現象,並讓領導干部自問自查是否存在交通違法行為,在帶頭中抓落實、在治理中見效果,對當地交通改善和群眾生活肯定有益。不管政府姿態還是治理行為,都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政府治理的主動性,對這一點,既不能視而不見,也不能過分抬高,而應從治前的出發點中鼓勵、從治后的效果評估中總結,才能實事求是,不至流於表面。

既然作為了,網友們仍不滿意,就需從執政者自身找原因,是不是做得不夠、做得不好?

假如市委書記不曾打車,不曾挨宰,是不是就沒有辦法發現當地的交通亂象?群眾出行不便,打車被宰,常態化的申訴渠道是否暢通?反映以后,為何沒能解決?

從這個意義上說,網民的吐槽都在情理之中,甚至可以說,凡是領導重視的就能推進,凡是領導不重視的就會拖延,常態化的治理機制不可避免地被領導意識“稀釋”了。由此看,人們驚喜的不是政府正在如何治,而是擔心還能治多久,相關部門不能因為市委書記吃虧才上心。其實,一個有效的治理機制,需要“一把手抓,抓一把手”,更需在“一把手”下面有一套配合完備的常態制度體系。

這裡,需要極力避免“凡事靠領導”的思維。現實往往會存在兩種情況:一是,領導不催,干部就不動,“等要靠”的思維不時出現﹔二是,遇事找領導、批條子,“有后台好辦事”的觀念時常暴露。其實,比“領導關心”更重要的是制度建設,畢竟政務網站、政務熱線、政務郵箱、管理機構、行政窗口等,都是黨群、政群密切溝通的渠道,不能置之不理、棄之不用。如果把解決問題的希望隻寄予一人身上,恐怕不現實﹔把破解改革難題的動力隻附加在一人身上,恐怕不靠譜。制度,才是真正保障改革發展健康運行的可靠之舉。

三十多年發展的實踐証明,制度建設是最大的功績之一。從改革開放到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制度確立,到農村土地制度、國有企業制度等中觀制度建設﹔從社會保障體制的建立完善,到醫藥衛生、司法審判、社區証明等,不管是宏觀體制還是微觀機制,不管是治理體制還是服務機制,始終不變的還是制度的力量,這也是中國發展能不斷取到成效、中國百姓能持續享有獲得感的重要保障。站在改革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再思考,為何市委書記的遭遇沒能得到同情的理解、為何領導干部的作為沒能迎來滿堂彩的掌聲?因為,人們期盼有魄力、有能力的黨政干部當“火車頭”,更期盼夠規范、夠穩定的制度體系當“火車軌”,而后者非但不能缺少而且需要進一步強化,任重道遠。

“隻有化為制度,才能鞏固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制度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不僅是針對黨的建設而言,對治國理政更是意義深遠。一位書記、一次遭遇、一個行動、幾聲“質疑”,或許就是在這樣有行動、有督促的過程中才能體會總書記對制度建設要求的深意。路還有很長要走,隻有擼起袖子加油干,群眾才會真心點個贊。

(責編:王倩、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