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科技雜談:為何要有“新工科”

谷業凱
2017年04月21日10:0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工程教育與產業發展聯系緊密、相互影響。發展“新工科”,對接新興產業,培養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遠之策

  

  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精准醫療……可能有人會問,這些最新的科學技術到底屬於工科還是理科?

  這個問題似乎很難回答。以計算機專業為例,如果涉及圖形圖像處理、軟件工程、操作系統、數據庫等方向,應該屬於工科﹔而要論及算法、程序設計語言、數據挖掘、形式語言與自動機理論等,則應屬於理科。計算機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數十年,但它究竟對應的是工科還是理科?恐怕沒有人能給出准確的答案。

  日前在復旦大學召開的綜合性高校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針對新經濟對工程教育的需求和挑戰等問題,達成了“新工科”建設“復旦共識”,提出要服務以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為特點的新經濟發展,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主動設置和發展一批新興工科專業,推動現有工科專業的改革創新。   

  “復旦共識”中,姓“理”還是姓“工”已不再重要,“合”字才是亮點﹔促進現有工科的交叉復合、工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推動學科跨界整合,培養綜合素質高的人才。讓學生在更廣闊的學科視野下學習,讓創新的鏈條得以充分延伸,這才是“新工科”真正帶來的理念和范式的轉變。

  為何要有“新工科”?學科是科學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產物,理應以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趨勢為導向。當傳統的理科和工科已不足以應對時代變革,按需求建專業,從適應服務向支撐引領轉變,是“新工科”的重要使命。曾有一位工業物聯網企業的負責人向筆者“倒苦水”:到高校去招聘,不少專業都靠得上,似乎又都靠不實。看來,如果高校教育與企業的“胃口”相距太遠,所培養的人才就很難滿足企業的實際需求。

  “新工科”怎麼建?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工程教育,2016年工科在校生約佔高等教育在校生總數的1/3,專業布點17037個。工程教育促進了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雖然工科的發展面臨一些問題,但增量優化與存量調整不可偏廢,不能用“新工科”去取代“老工科”,不能應激性地多設一些新的交叉專業,甚至片面追求專業細分。“新工科”不但要帶來更多知識,更要做知識的“腳手架”,搭建一個知識拓展的平台。

  “新工科”還需冷思考。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技術發展迅猛,技術上的“無人區”越來越多,相應地也帶來不少道德倫理問題。“無人區”也要有倫理規范,“新工科”既要立足技術前沿、鼓勵研發,也要觸發學生冷靜思考新技術對社會層面的影響,讓技術進步與社會發展並行不悖、相得益彰。

  當前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加速進行,培養造就一批多樣化、創新型的工程科技人才,為我國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遠之策。發展“新工科”正當其時。


  《 人民日報 》( 2017年04月21日 18 版)

(責編:王倩、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