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評論員:民法典編纂撬動法治未來

——開啟公民權利保障法治化的新時代③

本報評論員
2017年04月21日05: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法律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必然反映著最為鮮明的時代特征。作為中國民法典的開篇,民法總則集中反映了中國特色,鐫刻著時代烙印。著力加強對民事權利的尊重和保護,注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回應社會熱點與時代訴求,是即將施行的民法總則的突出亮點,也將有效統攝和引領民法典的編纂。

  實現公民權利保障法治化,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要求,也是民法總則編纂的重要目標。民法總則作為民事領域的基本法律規范,關系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著“從搖籃到墳墓”的全方位保護。無論是賦予胎兒一定的民事權利,還是對個人信息權益的確認和保護﹔無論是延長普通訴訟時效期間,更好保護債權人合法權益,還是給受侵害的未成年人更多法律救濟,民法總則始終以民事權益保護為核心,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未來,面對民事權利的新形態、社會發展的新需求,民法典編纂將以更科學全面的立法,塑造全社會尊重和保障民事權益的集體意識。

  正如法學家所說,法律是一個民族“內在地、默默地起作用的力量”。民法總則的一大亮點,在於其深深扎根於我們民族的歷史之中,體現了傳統優秀法律文化與現代民事法律規范的融合。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的有效實施離不開道德底色的烘托,道德實踐同樣需要法律尤其是民法作為支撐。縱觀民法總則的立法過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始終。新增非法人組織為民事主體,給參與市場活動的主體搭建起平等舞台﹔明確強調撫養贍養義務,為每一個家庭的和諧帶來法律的守護﹔加強見義勇為施救人保護,匡扶公正、友善的社會風氣……法律條文背后的人文溫度,源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構筑的精神內核,得益於中華文明幾千年來的歷史積澱。

  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社會生活中紛繁復雜的問題,是民法總則的又一亮點。民法典的編纂,是在科學民主立法精神的指導下,將實踐智慧轉化為法律條文的過程。真正屬於中國人民的民法典,需要既尊重立法規律,又尊重中國國情﹔既要講法理、成體系,也要講道理、合情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年齡下限調整為8歲,充分考慮了當下兒童身心發育的實際情況﹔網絡虛擬財產受到法律保護,及時回應了信息時代的權利訴求﹔堅決捍衛英雄先烈的人格權等權益,有力回擊了少數人的歷史虛無主義。邏輯嚴密的法律條文,不僅傳遞出自洽、准確、穩定的立法態度,更展現出民事立法對現實人情、國情、世情的深刻把握。

  “在民法的慈母般的眼裡,每一個個人就是整個的國家。”民法總則的施行,將為當代中國的民事實踐構筑日趨完善的法律框架,護佑著每個人的未來。民法總則制定過程中積累的寶貴經驗,為民法典的編纂奠定了堅實基礎,更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優質的治理資源。今年10月,隨著民法總則的施行,相信民事權利保護將更加完備,司法與執法也將更有遵循。以民法總則的制定和施行為支點,必將有力撬動中國法治的未來發展。


  《 人民日報 》( 2017年04月21日 01 版)

(責編:王政淇、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