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來論:創作需要“取經”精神

2017年04月19日05:1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創作需要“取經”精神

  呂曉勛

  “30多年,為什麼《西游記》一直為大家所喜愛?因為我們是在搞藝術。”86版《西游記》總導演楊潔日前因病去世。她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制作經費緊張,以一部攝像機、一個攝影師,拍了整整6年﹔為了生動再現古典名著的藝術魅力,拍攝時恨不能走遍全中國。《西游記》重播超過3000次,成為很多人心中難以超越的經典,並不是靠特技和金錢堆積出來的華麗場面,而是如楊潔導演所說,“以唐僧取經的精神來取完我們的‘真經’”。這樣的創作精神,對於當前乃至未來的文藝創作,尤具借鑒意義。

  創作的態度,決定著一個時代的文化樣貌。“那些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文藝精品,都是遠離浮躁、不求功利得來的,都是嘔心瀝血鑄就的。”改變文藝創作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讓經典的文化價值與公眾的審美情感更好對接,敢問路在何方?路就在腳下。

  

  別把發言稿當拐杖

  林  泉

  最近參加了某地政府機關的一個座談會,與會者對討論內容都很熟悉,幾乎沒人念稿。少了預備好的官話套話,多了真知灼見的碰撞,感覺內容非常豐富,也形成了不少共識。發言不念稿,讓人覺得會風為之一新。

  應該說,開會討論工作,准備發言稿是很正常、也很重要的工作程序。但問題是,不能把稿子變成“拐杖”,離開稿子就不會說話。甚至說說現場感受,也要人預先准備好。況且,很多發言稿本身就充斥著官話套話,難免會有形式主義、官僚作風之譏。當然,發言不念稿,也並不是信口開河,而是要建立在全面的了解、深入的思考之上。

  會風、話風,體現作風。其實,念稿或者不念稿,隻要是好發言,背后都有一種求真務實的精神。沒有穿靴戴帽、沒有涂脂抹粉,有一說一有二說二,這樣發言才有效率,這樣的會議才值得開。否則,只是照本宣科講點“正確的廢話”,那開會又何用之有?


  《 人民日報 》( 2017年04月19日 05 版)

(責編:王政淇、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