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這所一個學生的學校並不孤獨

王鐘的

2017年03月30日08:09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這所一個學生的學校並不孤獨

  以犧牲學生便利為代價,哪怕效率再高,也是不得人心的。為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要考慮到種種特殊情況,以人為本,讓每個孩子開開心心地上學。

  重慶市綦江區趕水鎮一所叫太公村小的學校,隻有一位三年級學生。太公村小是綦江區民族小學的一個教學點,除了每周三由音、體、美三科老師到村小授課,語、數等課程由快退休的老教師令狐克洪一肩挑。校方表示,如果那位學生下學期仍然留在村小,將調其他老師接替令孤老師的工作,每周的音、體、美課程同樣繼續。(《重慶晚報》3月29日)

  在各方面反思“撤點並校”政策執行的當下,來自重慶的這則新聞讓人看到了一絲暖意。據報道透露的信息,太公村小雖然位於山區,但是交通並非特別不方便,家住附近的學生都到山下鎮上的學校上學了。當地仍然保留這所學校,僅僅因為唯一的一名學生,堅持在村小繼續上學。

  類似“大山裡一個人的學校”的新聞,這些年爆出來的也不少,大多類似新聞都伴隨著濃濃的悲情感,比如孩子上學實在不方便,沒有正式編制的老教師孤守學校等。重慶這所一個學生的學校,卻不讓人感到多麼孤獨和悲情。老教師自願留在村小,固然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當地教育部門對這所學校予以全力支持,其義務教育資源跟鎮上的小學完全相同。太公村小是一個學生的戰場,卻不是一位教師的戰爭。

  讓孩子就近上學,以最方便的方式接受義務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本職。但是,義務教育畢竟是一種公共資源,其分配既要講究公平,也要追求效率。“撤點並校”就是義務教育追求效率的一個體現,它保証了生源數量,也有利於整合優化教育資源(師資力量、基礎設施、教學設備等)。這些年來,大量軟件和硬件不達標的學校被撤銷,為孩子創造了到更好學校接受較優質基礎教育的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自願堅守重慶太公村小的老教師令狐克洪,也不反對讓孩子到鎮上上學。他希望在退休前說服學生到山下的學校讀書,解決維持一個學生的學校所面臨的困難。

  當效率與公平碰撞,公平是否要讓位於效率?太公村小給出了態度鮮明的答案。到山下讀書,不算特別麻煩,可是就有那麼一個學生,因為家裡特殊情況等原因,不願意下山上學。如果下發一紙公文,撤銷村小,迫使學生下山上學,當然是一種高效的解決辦法。然而,以犧牲學生便利為代價,哪怕效率再高,也是不得人心的。為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要考慮到種種特殊情況,以人為本,讓每個孩子開開心心地上學。

  目前,我國已經全面普及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已經從量的建設轉向質的發展。這也意味著義務教育需要在集中和分散之間取得平衡。優質教育資源集中於地區中心學校,對當地教育形象和官員政績固然有很大幫助,然而,如果因此忽視那些偏遠、弱勢學校的建設,就會讓教育資源的分布失衡,在無形間提高學生接受優質教育資源的門檻。

  學校隻有一個學生,卻不止有一位老師。學生可以正常地上音、體、美三門“副科”,這表達出當地把教育資源投到最偏遠角落的意志。這所一個學生的小學,並不悲情,並不孤獨,盡管學生少點,但是師生比高啊!從各方面看,它都是一所正常的學校,從中足以讀到一種令人尊敬的教育發展觀。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