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給老樓房安上“心”電梯

彭  飛
2017年03月28日05: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老樓房裡上上下下的電梯,承載的不僅是人,更聯通著現代人的心,隻要建立起直達內心深處的溝通方式,就很少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住在5樓的一對空巢老人,心臟都不好,萬一出現緊急情況,連樓都下不來。”在不少沒有電梯的老樓裡,這樣的苦惱並不少見。去年8月,《北京市2016年既有多層住宅增設電梯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出台,選出24個老樓單元試點加裝電梯,政府給予財政補貼。然而直到今年初,隻有1個單元加裝成功,剩下的23個試點卻遲遲沒有動靜。

  如此便民利民的政策究竟卡在了哪兒?原來,雖然同住一棟樓,每家每戶的心思卻不一樣。低樓層的用不上電梯,不願出錢﹔年輕人腿腳利索,也不想出錢﹔還有的房屋已出租,房東常年不在,自然更不願出錢。錢的問題還只是一方面,政府有補貼,實際要出的錢並不多。關鍵是有的住戶認為外挂式電梯擋了自家採光,有的則擔心不安全……住戶各有各的想法,都不肯相讓,安裝電梯隻能一拖再拖。多元利益訴求難以協調,把老樓裝新梯這樣的好政策擋在了門外。

  “要放在以前,不會解決不了,樓上樓下都知根知底,經常互相幫襯,孩子沒人管時,誰家的飯都吃過。”一位老者的話,正道出老樓電梯難題背后更深層次的困境。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曾將中國社會概括為“熟人社會”,而今天,這種社會關系結構正面臨沖擊。現代商業社會為老樓帶來新房客的同時,也逐漸稀釋著傳統的鄰裡關系。雖一牆之隔,互相卻並不了解,雖兩門相對,見面也未曾說話。從熟人到陌生人,從有機連接的鄰裡到鮮有往來的原子化生存,人與人之間的諒解與共識,似乎比從前更難達成。

  然而,傳統人際關系中的友愛、包容、誠信等核心要素從未褪色,正是以它們為基礎,現代社會的信用體系、社交關系才得以建立。從這個意義上講,老樓遇到的電梯難題,並未完全消解合作共贏的基本價值,而是為我們提出了更富挑戰性的時代命題:在利益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凝聚更為廣泛的社會共識?面對一項有價值的公共政策,如何在實施階段平衡各方利益?

  從個人角度講,涵養一份同理心,珍視達成共識的價值,是現代人參與公共生活所必須培養的精神氣質。而從政府的角度講,創造各方參與的協商機制,為矛盾雙方提供達成妥協的緩沖區,也是公共政策順利實施的必要條件。比如有的社區居委會把要安裝電梯的樓內居民分為老、中、青三類,根據不同年齡段的不同思維方式和利益考量,採取不同的溝通方式,達到了理想效果。有的社區則建立協商制度,本著“社區事務由居民自主協商解決”的原則,在社區議事廳集體協商,安裝電梯等利好政策自然順利落實。

  時代在變,溝通的方式也在變,不變的卻是互信、互利、共贏的價值追求。可以說,老樓房裡上上下下的電梯,承載的不僅是人,更聯通著現代人的心,隻要建立起直達內心深處的溝通方式,就很少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28日 05 版)

(責編:王政淇、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