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報:潘金蓮名譽權案,又一場奇葩訴訟 

葉泉

2017年03月23日09:15  來源:法制日報
 
原標題:潘金蓮名譽權案,又一場奇葩訴訟

這些奇葩訴訟讓法官哭笑不得。但如果只是哭笑不得倒也罷了,更重要的是此類無中生有、沒事找事的案件本質上是在濫用訴權,浪費寶貴的司法資

據媒體報道,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引發了全國潘氏宗親會的不滿,認為該影片有損潘氏名譽。來自廣東增城市的癌症患者潘金蓮,更是將馮小剛、劉震雲、范冰冰等告上法庭,要求停止侵權,恢復名譽。

電影《阿甘正傳》中有一句名言,“人生就像一盒夾心巧克力,你永遠無法知道下一個是什麼滋味”。有法官就借用這句話來表達自己的感受,“辦案就像面對一盒魔法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有多奇葩”。

很多網友對“潘金蓮名譽權案”都抱著一種戲謔的態度,頗有一種看熱鬧的感覺。的確,一個不合邏輯的訴訟無論如何都讓人嚴肅不起來。首先,此潘金蓮非彼潘金蓮。名譽權是有特定人身關系的,你必須証明那個被侵權的人就是你,不是隨便一個同名同姓的人都可以說自己被侵權了。電影中所說的潘金蓮是特指歷史小說中的人物,與原告無關,且原告所謂的受到傷害與電影之間沒有因果關系。

其次,潘金蓮是小說中虛構出來的人物,無論是《水滸》還是《金瓶梅》,都是小說而不是人物傳記,既然是小說就允許虛構,否則就不會有藝術創作。即使小說創作有人物原型,在經過了藝術虛構以后也與原型無關了。而且到底有沒有潘金蓮這個人物原型已不可考,憑借一本所謂的《清河縣志》就說這個人物真實存在過,實在沒有說服力。近年來,一些地方大搞縣志,其目的各不相同,有的為了旅游,有的為了投資,以致縣志編造的成分很大,真實性已大大存疑。

為破解長期以來存在的法院立案難的問題,2015年5月,人民法院改革立案受理制度,變“立案審查”為“立案登記”,兌現了“有案必立、有訴必理”的承諾,充分保障當事人訴權。這本來是一件司法為民的大好事,但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十分明顯。

去年5月,在立案登記制度實施一周年之際,潘金蓮名譽權案的受理法院北京朝陽區法院通報了立案情況,該院一年來登記立案達96669件,同比增長33%。而在過去的一年中,法院收到的各種奇葩訴訟也在隨著案件數量的增加而增加。有人起訴演員趙薇“在電視中瞪他”﹔有人因為林妙可不回微博留言,便以“人格尊嚴被侵犯”為由將其告上法庭﹔還有人走路時不慎踩翻井蓋受傷,欲告井蓋,提出2000元的賠償訴求。

這些奇葩訴訟讓法官哭笑不得。但如果只是哭笑不得倒也罷了,更重要的是此類無中生有、沒事找事的案件本質上是在濫用訴權,浪費寶貴的司法資源。有法官認為一些缺乏法律依據的濫訴、損害他人權益的“奇葩訴訟”都可以歸為惡意訴訟。可是我國對惡意訴訟並沒有明確的界定,隻對虛假訴訟有法律規定。2013年修改后的民訴法規定,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企圖通過訴訟、調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其請求,並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虛假訴訟當然屬於惡意訴訟,但是濫用訴權的奇葩訴訟畢竟與虛假訴訟不同,不能一概斥之為惡意訴訟。因為首先公民的訴權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其次濫用訴權的行為也並不全都是惡意的,確實也有人真不知道自己的起訴是否有法律依據,或者不知道自己的權利邊界到底在哪裡。所以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法院也隻能是寬容,而不能不予受理。

潘金蓮名譽權案法院已經受理,並在21日第一次開庭了,很快就會有一審判決。作為一個旁觀者,對這個案子的興趣點有二:一是對於這如關公戰秦瓊般混亂的訴求,法院將會給出怎樣的法理分析?二是原告訴訟的真實意圖何在,為一個不相干的小說人物正名究竟想得到什麼呢?

 

(責編:楊建楠(實習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