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偷票房”被懲,警示了什麼?

理觀

2017年03月22日14:39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看電影是大眾文化需求,票房卻屢遭“偷食”。近日,全國電影市場專項治理辦公室針對“偷票房”開出首張罰單,涉及全國326家影院,分別被停業整頓、罰款、內部通報警示。這是自3月1日電影產業促進法施行以來,“超出業內人士想象”的強力執法。依法治影,邁出了堅實一步。

買票看電影、賣票實統計是常識,瞞報或注水票房背離了電影健康發展的航道。票房是電影產業的基礎性數據,通過它,可以實時掌握市場反饋、有效分析觀影需求,對引導電影業的發展方向提供重要參考。一旦數據造假甚至惡意欺瞞數據,在制造虛假繁榮的同時,無形中破壞了市場秩序,長久會讓一個行業自食惡果。依法打擊“偷票房”,就是要為有序發展保駕護航,為迎接電影繁榮創造潔淨生態。

遏制利益驅動,才能防止票房被偷。從欺瞞票房的手段來看,無不是在院線分利上做文章。有的廢票多次利用﹔有的拿B電影的票看A電影﹔有的在餐飲套餐中捆綁票價﹔有的記賬系統和分賬系統分離……花樣百出,無非是一些院線或者想撈取隱形收入,或者想在與發行和制片方分賬時佔主動。實際上,因為逐利,因為市場不規范,因為有制度漏洞,才讓一些影院和院線“瞞天過海”“損人利己”,傷害的是制片的權益、觀眾的感情、行業的前景,“劣幣驅逐良幣”要不得。

票房是觀察一個國家影視文化行業發展的風向標之一,不管是防止票房造假還是查處票房欺瞞,都是旨在保障從業者的權益、促進行業整體提升。回顧歷史,從2001年的不足10億票房到2016年的457.12億元,從電影下鄉的戶外布景到逐年遞增的電影屏幕,國產的、引進的、譯制的,各類影片源源不斷,中國電影的發展成就令人欣喜。正因為此,既不能被一個個“爆發”的十億級票房奇跡亮瞎眼,又不能為了票房而扭曲了電影制作、發行的規律。歸根結底,隻有質量才能贏得口碑,隻有口碑才能贏得市場,隻有市場才能換來票房,進而隻有不摻水的票房才能真正鼓勵電影制作、發行、放映群體在電影品質上下功夫,而不是一切相反。

從這個意義上說,依據電影產業促進法對“偷票房”行為進行懲戒,既讓不法者知道底線和紅線,又是在法律制度層面上把電影發展回歸應有的軌道。同時,依法治影在執法層面上詮釋了電影產業促進法中“促進”二字的意義:一方面是“放”,給電影生產制作足夠大的市場空間﹔一方面是“管”,用法律手段規范好市場行為、管控好投機行為。

電影是想象力的藝術,但想象不意味著胡思亂想甚至抄襲模仿,電影作品是這樣,市場發行和票房統計也是如此。從醞釀13年到如今施行,電影產業促進法承載了幾代中國電影人的夢想,中國電影也走入了“法治時代”。須懂得,今天的約束是為了更好地發展,隻有真正為藝術負責、對品質打造,電影才能不會為票房所累,中國電影才能真正從大國時代走向強國時代。說到底,電影的“非凡匠心”需要在法治化軌道上行穩致遠,這是行業的幸運,也是時代的幸運。

(責編:王倩、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