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談】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如何用好創新“鑰匙”?

陸晨 

2017年03月08日14:07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強調。(3月8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根基,對經濟持續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和諧穩定發揮著關鍵作用,自然是全國兩會關注的焦點話題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7次提到實體經濟,與去年出現4次相比,著墨更重,顯然振興實體經濟被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脫離實體的發展終究是“空中樓閣”。201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4.4萬億元,增長6.7%,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在世界經濟面臨顛簸的大背景下,實現經濟運行穩中向好,這離不開下力氣搞活實體經濟的強基固本。

然而,肯定成績更要直面痛點,實體經濟發展到今天,正面臨著艱難爬坡的陣痛,長期積累形成的供給質量效率不高、產業同質化競爭、民間資本增速下滑等難題,困擾著實體經濟的持續發展。究其根本,實體產業創新能力不足,缺乏持續發展的新動能是第一痛點。正如政協委員、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所言,實體企業對研發創新投入不足,創新能力低下甚至嚴重缺失。

我國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時間指針指向2017,迎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之年,實體經濟發展也迎來轉型升級的重要關口。政府工作報告著重提出“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並作為2017重點工作任務之一,在經濟新常態的大邏輯中,抓住了振興實體經濟的“第一痛點”。

振興實體經濟,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實體經濟優化結構,不斷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質量”“供給”“品牌”都是其中關鍵詞。以創新驅動實體經濟振興,根本在於點燃創新引擎,打通關鍵要素融入實體經濟的通道,助推實體產業發展提質增效。

當下中國經濟發展,最缺乏的當屬“從0到1”的原始創新。主動擁抱創新,需要“對症下藥”,完善對基礎研究和原創性研究的長期穩定支持機制,持續激發企業和人才的創造潛能,原始創新便收獲了“生根發芽”的沃土﹔加大投入建設“雙創”示范基地,打造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平台,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創新能力才有了“變現”的空間。

而在這片沃土上,圍繞創新鏈“精耕細作”產業轉型升級,更能形成撬動實體經濟發展的強力杠杆。時下最熱門的人工智能,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以“智能制造”帶動產業升級戰略意圖凸顯。以創新成果推動傳統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產能,重構產業模式,擦亮“中國智造”品牌,傳統優勢產業方有望“萌發新芽”﹔以“高精尖”技術注入新興產業,攪動新興產業集群布局一江“春水”,新興經濟動能方有望蓄勢待發﹔新舊動能實現“無縫對接”,才能推動實體經濟向“智慧型”轉型升級。

站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風口,創新驅動與產業轉型升級融匯貫通,繪就振興實體經濟“路線圖”。以創新盤活發展關鍵要素,為實體經濟發展注入蓬勃動力,中國經濟才有望“顏值”更高“氣質”更佳。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