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樣本”變身“脫貧榜樣”光耀“井岡山精神”

范嘉欣

2017年03月01日09:14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綿延起伏的高山,總有幾座峰巒讓人仰之彌深﹔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特殊的時間節點值得人們書之於丹青。2017年2月26日,井岡山宣告在全國貧困縣中率先脫貧“摘帽”。這座中國革命的信仰之山、英雄之山、壯麗之山,以在新時代的奮斗和成功實踐,為偉大的井岡山精神再次注入了新的活力。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歷史不會忘記,井岡山茅坪八角樓上的微弱燈光,曾點燃了中國革命的燎原之火,也照見了老區人民的艱苦歲月。然而,囿於自然條件的束縛,加之自身造血功能不足,井岡山一直到2014年還未實現脫貧。正因此,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2月在井岡山視察指導時深情地說:“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井岡山要在脫貧攻堅中作示范、帶好頭”。是的,讓井岡山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輩的夙願,也是我們黨對這片紅色熱土許下的庄嚴承諾。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有志氣,“輸血”才能強身﹔靠實干,“造血”方能自立。在黨中央的英明決策和特殊關懷之下,井岡山人民立下愚公志,誓言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當地廣大黨員干部以傳承紅色基因為己任,大力弘揚以“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為主要內涵的井岡山精神,和貧困群眾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干,帶領大家從骨子裡挖掉了“窮根”,實施精准脫貧攻堅綜合戰,用率先脫貧“摘帽”的成績,向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人心齊,泰山移。井岡山在全國率先脫貧的實踐,也為各地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了更大的信心。井岡山人民用扎扎實實的脫貧成績告訴世人:“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有了黨的正確領導,有了人民群眾的真心支持和密切配合,上下同心,戮力向前,我們在新的長征路上就沒有跨不過的火焰山、蹚不過去的通天河。

巍巍井岡八百裡,竹海如濤,峻石疊嶂,復雜的自然環境猶如預示著中國革命所要走過的曲折道路,也見証著在這裡打贏一場脫貧攻堅戰的不易。正如良醫看病要對症下藥,因為“症狀相似,背后的病因則千差萬別”,從宏觀上看,地理位置因素是制約井岡山地區脫貧的重要原因,但具體到一家一戶的微觀層面,貧困的因素則趨於多樣化和復雜化,諸如經濟結構單一、勞動技能不足、交通出行不便、因病返貧、生育子女過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足等,都有可能造成個體陷入貧困狀態。可以說,井岡山多樣化的貧困因素,猶如國內老少邊窮地區的“貧困樣本”,非常具有典型性。認識不到這一點,當地的扶貧工作就很可能走回“大水漫灌”的老路。

“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千差萬別的貧困原因就擺在人們面前,理應秉持“抽絲剝繭”“解剖麻雀”的態度,變“大水漫灌”為“精准滴灌”,變“一刀切”為“靶向治療”,在精確識別、精准施策上下功夫,這樣才能把扶貧扶到點子上、根子上。抓住“精准”這個牛鼻子,井岡山廣大干部群眾精准號對脈,找准發力點,牢牢把握產業、安居、保障、基礎設施四大關鍵,全力實施精准扶貧,把“有能力”的“扶起來”,“扶不了”的“帶起來”,“帶不起”的“保起來”,“住不起”的“建起來”,“建起來”的“靚起來”,使廣大貧困群眾因精准扶貧而受益,貧困人口由2014年初的4638戶16934人減少到539戶1417人,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2600元增長到4500元以上。由此,井岡山人民終於摘掉了貧困的“帽子”,而且這一摘,就再也不會戴上。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井岡山人民在脫貧攻堅戰中突出精准為先,率先搬開了貧困這塊橫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路上的巨石,這一實踐啟示我們:實施脫貧攻堅,關鍵在“精准”,成敗也在“精准”,靈活應用好這一脫貧“良方”,就沒有什麼貧困堡壘是我們攻不克的。

莽莽山野,悠悠歲月,井岡山精神的價值穿越時空,榮光煥發,足以告慰先烈、撫慰生民。然而,“凡是過去,皆為序章”,對井岡山人民而言,從“貧困樣本”華麗轉身為“脫貧榜樣”,只是“萬裡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擺在人們面前的,是“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出一山攔”的嶄新征程。隻要不回避矛盾,不掩蓋問題,循著偉大井岡山精神的指引不懈奮斗,全面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必將實現,老區人民過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就在不遠的明天。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