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貪婪的嘴巴(生態論苑)

█食用野生動物的風險顯而易見,對野生動物美味有偏好的“吃貨”們,請管住貪婪的嘴巴,把健康留給自己,把生命與自由留給野生動物
最近,小小穿山甲成為輿論焦點,不是因為它憨態可掬的外表,而是源於它的悲劇。這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先變成了“穿山甲公子”大快朵頤的美食,后又成了“穿山甲公主”一盤炒飯的原材料。一時間,民怨沸騰,各種手段“人肉”事主身份,相關部門也已介入調查。
這樣的結果,讓小穿山甲的血沒有白流——兩件事在相近兩個時間點連續曝光,引發高度關注,折射了公眾對保護野生瀕危動物的責任感和熱情。但筆者認為,口誅筆伐之后,我們更該關注的,是如何堵住野生動物食客們貪婪的嘴巴,防止悲劇一再發生。
近百年來,物種滅絕的陰影遍布全球。即使地球上不斷有新物種形成,但物種滅絕速度超過新物種形成速度的1000倍,形勢十分嚴峻。有專家估計,在未來數百年內,整個地球的動植物種類約有50%可能走向毀滅,11%的鳥類處於絕種邊緣,每8種植物當中有1種瀕臨滅絕。
也許有人滿不在乎,認為隻要人類能存活,就能人工馴化飼養很多動物,培育新的植物,滿足生產生活的需求。可以說,這完全是一種無知。科學研究証實,生物多樣性的快速流失,將對人類健康以及賴以生存的農業和畜牧業造成嚴重影響,並進一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生物多樣性就是我們的生命”,一點也不夸張。
物種瀕危,原因復雜,既有氣候變化的影響,也有人類活動過度侵佔野生動物領地的因素。但在我國,食客卻成了導致某些物種瀕危的關鍵原因,既讓人感慨,也令人氣憤。十幾年前,禾花雀還能在廣東有萬隻以上規模成群翱翔,在大批食客的“圍攻”下,而今其瀕危等級已超過大熊貓。不僅如此,包括穿山甲在內的不少物種種群數量的縮小,都與食客的大量需求密切相關。
沒有需求,就沒有殺戮。在我國一些地方,品野味是一種時尚,以野生動物進補成了身份的象征,一些食客想方設法滿足口腹之欲。也因此,捕獵、高價販賣、烹制野生動物形成鏈條。也因此,“衍生”出人工繁殖飼養此類野生動物的專門機構,飼養動物供宰殺食用。按照現有法律,食用人工飼養的這類動物並不違法。這樣一個“口子”,不僅割裂了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的系統性,也讓很多依舊貪婪“野味”的食客不斷打擦邊球,觸碰保護法條。
從茹毛飲血的原始人到食不厭精的文明人,差異不只是用火與處理食物方式的變化,而是人與自然更和諧的相處方式。保護瀕危野生動物,就是保護我們自己。必須以更嚴厲的方式打擊食用野生瀕危動物的行為,嚴禁一切除藥用之外的食用性人工飼養。隻有用這樣有力的手段,才能管住貪婪之嘴。
無論是十幾年前果子狸引發非典,還是近年暴發的多種源自動物的疾病,食用野生動物的風險其實顯而易見。現代人的餐桌上並不缺少蛋白質,對野生動物美味有偏好的“吃貨”們,請自覺管住貪婪的嘴巴,把健康留給自己,把生命與自由留給野生動物。
《 人民日報 》( 2017年02月18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