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電視問政后領導班子“全免”為何引熱議?

理觀

2017年02月17日16:58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近日,在西安電視台的問政節目中,因環保工作不力,西安戶縣環保局原領導班子被“集體拿下”,這種“全免了,斷了層,這在全國的確很罕見”,一時引起人們的廣泛熱議。

電視問政,已經是不少地方曝光問題、問責干部的一種平台。透過鏡頭,人們看到不少官員臉紅了、出汗了,回應民生問題也更為坦誠。不過,從問責角度看,因表現不佳、問題嚴重而被“處理”的,並不多見。因此,對西安此次“罕見”的由問政到問責,首先應該予以積極肯定。

很多時候,各級地方和職能部門把工作做在了“暗處”,老百姓既不清楚政府干了什麼,也未必能看到實效,甚至發現的問題比看到的成績多。當政府官員跟隨鏡頭走進大眾視野,不僅是普及政策,更是面對監督。哪些地方問題嚴重、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哪些地方尚空白,無不是老百姓的“眼中刺”,也是政府部門應該聚焦的工作重點,對推進政府治理、改善民生大有裨益。對於電視問政中暴露的問題,強力問責相關領導也的確是一味“好藥”,不僅讓人感受到這絕非“作秀”“走過場”,讓老百姓深感“痛快”,當官不好好干事,就該“回家種紅薯”。

但是,也應看到,電視問政只是手段、是渠道,是一個充分激蕩問題、密切聯系群眾、拉近魚水關系的途徑,對問政表現不好、工作存在失職的干部,如何問責、問責到哪種程度等等,都還有待進一步規范化、制度化,不能隻因為是“一把手”力推,就可任意“發威”。

問責應尊重事實,要立足清晰且無爭議的事實。電視問政“牽”出政府失職、瀆職行為,就像西安戶縣環保局主要領導,對暴露的11個問題、熱線提問的5個問題,光知道說“確實沒有責任到位”,群眾對回答也“沒有聽懂解釋”,這背后的作為不當、不力顯而易見,被問責免職一點都不冤。但局長失職,就讓原領導班子被“集體全免”的事實依據、制度依據到底有哪些?有沒有“冤枉”其他干部?這正是引起人們熱議的緣由所在。正如有專家評議,不能突然來一次電視問責,表現不好的就地免職,更何況是整個領導班子“全免了”。

問責不僅要依據事實,更要依靠制度和程序。所謂制度化安排,應該更為規范、細致和可操作。有的地方因問政效果不好就問責,旨在消除民怨﹔有的地方“大刀闊斧”地問責,為了彰顯決心……不管何種目的和動機,如果沒有科學有效的制度設計和規范程序,問責容易有失公允甚至淪為“不得不”的手段。

所以說,問政創新與問責制度,既要體現差異化設計,因地制宜,根據不同部門、不同職權來設定標准和依據,又要設置梯級化方式,從警告、處理到免職有相應緩沖過程。隻有在固定為制度的基礎上按程序辦,如此問責才會減少不必要的議論,才會更令人信服、也經得起檢驗。

有人說,電視問政絕不是走形式,也不能走過場,要“問”“責”結合才有好作風、執行力。誠如斯言,從問政的美好出發點走向多贏、從問政實現問責,就是要切實建立起一個責任型政府,提高政府的現代治理能力。歸根結底,老百姓認可的不只是讓庸者下,而是讓能者上,真干事能干事會干事,這樣才不會辜負“以人民為中心”。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