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1

卡上多出12億,銀行全賴新員工?

蔣萌

2017年01月19日16:02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卡上多出12億,銀行全賴新員工?

背景:長沙的劉先生辦了張農商銀行的銀行卡,存了100元,結果竟變成了12億余元。后來他接到電話,得知原來是銀行誤將賬號數字當成金額輸入,於是錢被還給銀行。銀行給了劉先生1包煙和1個200元紅包。

華商報發表楊鵬的觀點:報道中描述的有鼻子有眼,甚至有媒體“從銀行處了解到,此事系銀行工作人員失誤造成,由於該工作人員新入職不久,對於流程不熟悉,造成了此次失誤,事后劉先生也原諒了該工作人員”。但正如有報道裡,某銀行工作人員也感到十分驚愕:“每個銀行存款也有復核機制,尤其這麼大的金額,應該有多個人把關,發生這個事情有些難以理解”,不少網友同樣表示不可思議,寧願相信這是個假新聞。什麼樣的流程漏洞能夠導致如此低級而又巨大的失誤呢?從法律角度說,劉先生賬上這12億元屬於不當得利,應當返還。假如你認准了“離開櫃台概不負責”的死理,那麼很抱歉,請想想當年的許霆案吧,這12億元,你不但一分錢拿不走,恐怕還要搭上若干年的人身自由。這些年的媒體報道裡,由於銀行失誤而導致的“天降巨款”不勝枚舉。如今失誤數目已經達到數億元級別了,如果再這樣“失誤”下去,何時是個頭?對整個銀行系統的公信力和美譽度的傷害又有多大?無論如何,銀行系統應該正視並採取相應防范措施,避免再次造成此類現象了。

小蔣隨想:輕輕地12億元走了,正如它輕輕地來,劉先生隻能對12億元揮一揮手,帶走1包煙和200元紅包。調侃歸調侃,這件事一點都不好笑。雖然外行人不了解銀行的運作機制,但誰都知道錢款和賬目要兩清。如果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可以隨便輸入賬戶金額,卻沒有必要的同步復核,出了問題拿“新人失誤”做擋箭牌,能服眾嗎?說到底,這要麼是涉事銀行的機制有問題,要麼是看似靠譜的機制隻停留於紙面,沒有得到切實執行。而且,銀行每次算錯賬都“理直氣壯”地找客戶要錢,言必稱客戶“不當得利”,銀行儼然成了“受害者”。這回,涉事銀行倒是給了劉先生1包煙和200元,可怎麼看都像是一種“打發”。不知道銀行會如何處理有關責任人,但銀行的做派,很難與“認真反思、杜絕再犯”聯系起來。“天降巨款”不時出現,說明看別人笑話的不少,給自己敲警鐘的少。

勇於承認數據造假是為了杜絕再犯

背景:1月17日,遼寧省十二屆人大八次會議開幕。遼寧省委副書記、省長陳求發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對外確認,遼寧省所轄市、縣,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財政數據造假的問題,指出在2011年至2014年“官出數字、數字出官”,導致經濟數據被注入水分。

中國青年報發表朱昌俊的觀點:多年來,地方GDP“增速高於全國、總量大於全國”的統計亂象,早已引發公眾質疑。不過在很多時候它們成了“房間裡的大象”,少被正面回應。這也正是遼寧省省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坦承GDP注水問題,格外引發關注的緣由。結合此前遼寧省“一把手”落馬,其任職時間與遼寧在2011年至2014年間的GDP注水時間高度重合。值得追問的是,若無原負責人落馬,該省GDP注水的風氣是否能夠止住?沒有中央巡視組的巡視,類似問題能否被發現?這或多或少証明,GDP注水不只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投射出地方的政治生態。遼寧省政府工作報告不回避GDP注水,某種程度上是對GDP造假這一公開秘密的“脫敏”。遼寧的例子証明,坦承GDP統計所存在的問題,天並不會塌下來。因此,理當有更多地方敢於晒家丑、揭蓋子,提升對官員數據造假的追責力度。更重要的是,要深刻反思其中的原因,從而為建立制度化的統計造假防治體系打牢基礎。

小蔣隨想:實事求是就該實話實說。以往,一些地方的經濟數據“被注水”,已然是在說瞎話。如今,一些數據造假已被查實,難道還要閉口不談?成年人總是告訴孩子,要勇於承認錯誤,改了就是好孩子。主政一方的行政者沒有理由不懂這個道理。如果連承認錯誤的勇氣都沒有,能夠做到絕不再犯嗎?遼寧省政府工作報告坦承所轄市、縣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財政數據造假,是對上級與當地群眾的應有交代。隻有直面問題,才可能解決問題,進而消滅問題的根源。遼寧方面直指“官出數字、數字出官”,也是在擊碎別有用心者的幻想。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 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