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如何杜絕扶貧干部“雁過拔毛”式腐敗?

文昕雨

2017年01月19日08:23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我們常說,消除貧困,要開對“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可如果在照方抓藥時短斤少兩、摻虛作假,拔掉“病根子”也就自然成了泡影。

近日,湖南郴州通報多起扶貧領域違紀違法問題,諸如欺上瞞下、無中生有套資金、雁過拔毛亂收費、掩耳盜鈴擦邊球、擅權滯留不辦理等“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令人憤怒!隨著脫貧攻堅戰的日益“白熱化”,這些在基層一線實踐中出現的“雁過拔毛”式的腐敗現象,讓脫貧的良藥變味、讓致富的良方失效,成為扶貧領域不得不提防的對象。

在扶貧實踐中,所謂“雁過拔毛”式腐敗,多表現為虛報冒領、截留私分、強佔掠奪、貪污挪用、揮霍浪費等形式,往往數額不大,卻影響惡劣。因為無論在貧困群眾眼中,還是非貧困群眾的心中,基層干部的一舉一動,都代表著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在微觀層面的體現。傳統的垂直化行政管理方式,使得所有頂層設計的制度方案,最終都落到基層肩上。越是脫貧有曙光的地方,領導干部倒映出的影子就越清晰。也因為如此,才會出現有的地區越是貧困越是腐敗的“怪現狀”。

而“雁過拔毛”式的腐敗頻發,也正是尋租空間和制度漏洞雙重作用的結果。克服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弊病,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戰略性舉措。毋庸諱言,目前,農村普遍存在資金使用、項目開支和工程建設信息不公開,政務村務更新不及時、公示事項不全面等問題,勢必會導致村干部、鄉干部的權力集中,政商關系不清等風險。放眼脫貧攻堅的整個戰場,貧困群眾鮮少能夠熟知頂層設計的復雜縝密、也很少能了解各地區迥異的扶貧政策和發展思路,再加上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留下的貧困戶多為老弱病殘等弱勢群體,文化程度不高、維權意識薄弱,種種客觀現實條件,為一些基層領導干部的違法亂紀提供了溫床。

缺乏有效的監督治理體系,是扶貧領域問題多發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不可否認,貧困地區資金管理體制不完善,財政專項資金審批、下撥、流轉、使用缺乏細化性規則,各管理部門職能交叉、彼此推諉的現象,導致無法形成真正行之有效的監管。村級組織管理渙散,村民監督難以落實,甚至無法確認資金使用是否確有其事,分配對象是否確有其人,資金、物資是否如數到人到戶……如此混沌,出現掩耳盜鈴、欺上瞞下、無中生有等現象,也就不足為怪。

但這顯然與脫貧攻堅戰的綱領相悖。“做好扶貧開發工作,基層是基礎。”貧困不是不可改變的宿命,腐敗也不是不可根除的弊病。“加快形成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做到分工明確、責任清晰、任務到人、考核到位。”這是來自黨中央的要求,更是根治扶貧領域腐敗需恪守的准繩。

“國之興也,視民如赤子﹔其亡也,以民為草芥。”顯然,“雁過拔毛”式腐敗頻發隻會讓脫貧攻堅戰一敗涂地,而隻有擁有一個健康的政黨肌體,建設一支廉潔的干部隊伍,制定一套嚴格的監管體系,形成一種有效的道德遵循,才能在與貧困的戰爭中戰之能勝、攻無不克。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