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遠方的校園”,防治欺凌更緊迫

何鼎鼎
2017年01月13日04:4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短時間內完全實現城鄉之間教育資源的均等是困難的,但防治校園欺凌絕不能先易后難,而應該尋求底線的基本持平

  

  近日有新聞報道,某地一位少年在忍受7年校園欺凌后忍無可忍,拔刀刺死同班同學。隨著“欺凌”成為治理關鍵詞,校園欺凌事件不斷被放在聚光燈下,促進了全社會對欺凌的關注。但同時,有一個現象值得思考,處於中心城市、發達地區的欺凌案例,往往因為備受輿論關注而很快得到干預和緩解,而在人們看得見的冰山之下,還有更多“冰水裡的刺痛”,也有更多沉沒的聲音。

  日前一份基於四川、河北兩省138所農村寄宿制學校17841個學生樣本的研究,充分說明了農村校園防治欺凌更為緊迫。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遭受欺凌的檢出率為16.03%,較城市非寄宿制學校更為嚴重。農村寄宿學校,是一個充滿“缺失”的典型場域:遠離父母,父母情感支撐缺失,學校則以“不出事為原則”。要在短時間內完全實現城鄉之間教育資源的均等是困難的,但防治校園欺凌絕不能先易后難,而應該尋求底線的基本持平。

  不難發現,校園欺凌高發的地區,往往也是留守兒童扎堆的地區,是優質教育資源欠缺的地區,也是容易產生“問題午餐”的地方。在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防治校園欺凌,隻能是先堅決摒棄“大事化小”的心態與“放棄治療”的態度,逐步將“敬畏規則、尊重法律”的認識論輸入學生心裡,讓“寬容又不縱容,關愛又要嚴管”的方法論為師長熟知。在此基礎上,再逐步推進教育資源在更深層面實現均等化,推進地區之間的平衡發展,推進校園治理能力不斷升級。

  同時,治標是為了給治本贏得時間。從2016年末最高檢發布的防治中小學欺凌和暴力十大典型案例來看,防治校園欺凌的要義在於對學生“周圍的空氣”更精細的治理。而多部門聯合發布的《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對更多防治措施作了細致的表達。它既要求師長及時關注學生有無學習成績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情緒反常,成為情緒上細致的觀察者﹔也要求學校積極推進校園及周邊視頻監控系統全覆蓋,充當行為上全面的監護者﹔既要發揮教育懲戒措施的威懾作用,變成矯治中的鞭策者﹔也要避免出現歧視性后果,成為能提供“雙向保護”的呵護者。防治校園欺凌,最終還是植根於教育資源的整合,是一個在技術、人力、物力、心力上有巨大投入的系統工程,這要求消除教育差距的工作必須加快速度。

  放眼整個國家,學生成長初始條件迥異,教育資源仍然不均,但健康成長、遠離欺凌的基本線不應該有高下。需要承認,關注輿論和影響輿論的人多生活在城市,隨著國家的進步,他們會對“身邊的校園”所發生的各種問題越來越關注,這是能夠推動我們自身進步的好事。但同時,“遠方的校園”,其實更需要我們去為之關愛、為之吶喊。如果重視程度只是以城市為中心、以輿論風口為圓心遞減,那麼減少校園欺凌,實現學生同等的健康成長就越來越難。


  《 人民日報 》( 2017年01月13日 05 版)

(責編:王吉全、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