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1

醫保與公積金賬戶“誰的錢誰做主”

蔣萌

2017年01月12日15:55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醫保與公積金賬戶“誰的錢誰做主”

背景:1月9日,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通報了該省醫保個人賬戶活化政策,明確個人賬戶歷年資金可用於支付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配偶、子女、父母的醫療保障費用。浙江省因此成為國內率先出台政策允許家庭成員之間醫保資金進行共濟互助的省份。

廣州日報發表周俊生的觀點:生活中,家庭成員之間互用醫保,一直被認為是一種不誠信的行為,受到嚴格禁止和處罰。但是,目前的醫保金來源,本是由職工繳納的,在權利上屬於職工所有,即使是職工所在單位為其繳納的醫保金,也可理解為單位向職工支付的一種勞動報酬,因此仍可理解為屬於職工的資金。既然醫保金具有這樣的性質,那麼當一個家庭成員生病的時候,另一個家庭成員從自己的醫保結余資金中拿錢出來為其支付醫療費用,就像從家庭資金中拿出錢來支付醫療費用一樣,當然應該允許。浙江省作出這項改革,允許一人參保全家沾光,使這項制度貼近了人性,符合家庭倫理。醫保制度之所以規定參保者一人一卡,不得由家庭其他成員使用,主要是擔憂醫保賬戶出現虧空。但對於一個社會的整體來說,畢竟是健康人比病患多得多。浙江省此次之所以能夠允許醫保金“全家共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醫保金積余越來越多。據該省人社廳醫療保險處負責人透露,2016年浙江省職工醫療保險個人賬戶收入229億元、支出183億元,當年結余46億元,累計結余360億元。300多億醫保金沉澱在賬戶上,表明醫保金的使用績效不高。相信出現醫保金結余的省份不會隻有浙江省一個,它們完全有條件像浙江那樣推出醫保金“全家共濟”制度,讓醫保金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小蔣隨想:類似的改革也出現在住房公積金領域。以前,住房公積金隻被允許在職工購房、裝修、租房等情況下提取。但由於房價高企,一些人買不起房,用不上公積金。在租來的房子裡,絕大多數人又不會自己花錢裝修。租房花租金雖說可以提取公積金,但手續繁瑣,提取還可能影響今后買房的公積金貸款額度,所以也少人使用。由此導致,一些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公積金在賬戶上睡大覺。與此同時,高收入者則利用公積金貸款的低利率買房,公積金被質疑“劫貧濟富”。此外,一些人患病急需錢醫治,眼看著住房公積金在自己的賬上,卻無法取出來用,這顯然極不合理,非常不人性化。后來,公積金政策改革,如果家庭成員(包括職工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患重病或手術,職工本人及配偶可申請提取住房公積金。還有,如果職工被納入低保或特困范圍,也可提取使用住房公積金。“專款專用”沒有錯,但各種社會保險與住房公積金個人賬戶內的資金終歸屬於繳費者所有,在某些情況下,應當允許“誰的鈔票誰做主”。家庭成員之間有法定的撫養義務,某些機制不應成為親人間實現同舟共濟的阻礙。

110不理非警務業務,誰來承接?

背景:下雨天沒帶傘要報警,孩子不服管教要報警,身體不適睡不著覺也要報警……浙江的110接警中心每天都會收到各種奇葩的報警內容,令人哭笑不得。記者從浙江省公安廳獲悉,2017年浙江省公安110報警服務台將改革勤務機制,不再受理非警務業務。

華商報發表劉劍飛的觀點:110不再受理非警務業務,應該有相關部門出面接手,給公眾提供一個“非警用的110”,幫助協調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郁悶事和煩心事。當前,一些地方開設有政府部門的便民平台,比如12345便民熱線等。可是很多地方的便民平台並沒有發揮多大作用,不是電話打不通,就是處理問題不徹底、不積極,導致這些便民平台並不便民,形同虛設。在110不再受理非警務業務的背景下,相關部門應該意識到便民平台存在的必要,積極採取措施,激活便民平台,主動接手非警務業務,讓便民熱線熱起來,同時積極整合相關資源,比如急救、教育咨詢、心理輔導等各方面的資源,盡可能擴大業務范圍,形成覆蓋生活方方面面的受理平台,給市民非警務業務提供一個解決通道。

小蔣隨想:政府部門簡政放權,鼓勵和培育社會機構成長,政府向社會機構購買服務,這些舉措一方面是在厘清權力的邊界,另一方面是將“政府可能做不好、又有責任關注的事,交給有能力的社會機構來做”。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110報警台不再受理非警務業務。也就是說,管理者在“有所不為”的同時,還要“有所為”。這種“為”可以是間接的,可以是輔助性的,還可以對第三方接管者“扶上馬送一程”。110確實面臨一些看似無厘頭式的報警,但其中也蘊含合理的民生需求。比如,如果社區服務更完善,一些老人在家中遇到困難,就不會隻想著找警察幫忙。倘若家庭醫生(包括心理疏導)普及並盡職,睡不著覺的人會有更合適的傾訴、醫治乃至催眠渠道。當然,確有個別人吃飽撐沒事干的,打110和警察逗悶子。對於這種情況,如果當事人精神有問題應去治,精神沒問題應予以一定懲戒。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 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