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1

科學技術評獎是對公正與良知的考量

蔣萌

2017年01月10日15:53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科學技術評獎是對公正與良知的考量

背景:1月9日舉行的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忠賢,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共同獲得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首次授予女性以及非“兩院”院士科學家。

中國青年報發表熊丙奇的觀點:從2000年開始評選的最高科學技術獎,到2015年,一共有25位獲得者,均為院士。去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后,公眾對其“三無”身份(無院士頭銜,無博士學位,無海外留學經歷)很是感慨,並對國內人才評價體系看重身份、頭銜進行了反思。有一種意見認為,屠呦呦沒有獲得2015年度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跟她沒有各種頭銜不無關系。這當然只是一種揣測,但反映出公眾對學術評價過於“頭銜化”的憂慮。不管哪一種評獎規則,都應基於學術。這次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屠呦呦,清楚地傳遞這一信號。評選最高科學技術獎,不局限於院士“圈子”,就是對學術利益的突破。不管學者有什麼學術頭銜、身份,在學術評價中都應該是平等的。就最高科學技術獎評選來說,隻針對院士評選,那這就變為院士的特權,也把一些因種種原因未能當選院士卻貢獻突出者排除。屠呦呦獲最高科學技術獎是否帶來新氣象,還需觀察,因為某種程度上諾獎獲得者也是一種身份和頭銜。

小蔣隨想:在屠呦呦之前,我國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從未授予過女性以及非兩院院士科學家,是某種巧合嗎?對“頭銜論”的質疑,是否空穴來風?猶記得,2011年屠呦呦獲得國際醫學大獎——美國拉斯克獎時,有人也曾質疑青蒿素的發現並非屠呦呦一人之功。不妨聽聽屠呦呦獲得諾獎時的感言,“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體攻關的成績,青蒿素獲獎是中國科學家集體的榮譽”。真正的科學工作者不是為了獲獎而苦心鑽研,真正的科學精神不會因獎與不獎而動搖。從這一意義上看,評獎也是對評審公正與良知的考量。

春節臨近,別上微信搶紅包賭博的當

背景:據報道,微信搶紅包變為某些人的賭博工作:搶紅包群主抽頭獲利、搶紅包下注押紅包尾數、搶紅包比大小進行賭博……全國各地已出現不少因利用微信賭博而犯罪的案例,有人因此鋃鐺入獄。

廣州日報發表夏正林的觀點:如果只是親友間的小額互發微信紅包,沒有營利性質,可視為贈予,不違法。但是,如果是以營利為目的的搶紅包群,群主或者發紅包者有抽成獲利情況的,那麼群主和管理人員就涉嫌“開設賭場罪”或者“賭博罪”了,而群成員的行為則屬於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處罰法》的涉賭行為。微信紅包的迅速發展,得益於廣泛普及的移動互聯網。也許有人會覺得利用搶紅包來賭博數額小,社會危害性相對也較小。然而,聚沙成塔,涉及面甚廣的搶紅包賭博也容易演變成“大事件”。每一次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都會隨之改變,然而,無論如何改變,我們都不能忘記,法律始終是我們判斷能否做一件事情的標准。

小蔣隨想:坊間有“小賭怡情”的說法,一些人最初參與賭博也是持“玩一玩”的心態。但是,有些人越玩越上癮,越玩越大發,最后可能傾家蕩產“玩完”。利用微信搶紅包賭博,具有某種隱蔽性與欺騙性,它會誘使某些人抱著“試玩”的心態參與。在輸了一些錢、識破其真面目后,不排除自控能力較強者會抽身離去,但一些人也可能意氣用事,甚至產生賭徒心理,變本加厲地下注,難以自拔。本質上,這是賭博犯罪,不是願打願挨。所以,公安機關依法打擊絕非“多管閑事”。春節臨近,人們在微信上發紅包、搶紅包會比較普遍。這個時候,給大家提個醒,別上了別有用心者的當,很有必要。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 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