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助學金發放豈能以“鞋”取人

劉雪鬆

2016年11月09日08:18  來源:錢江晚報
 
原標題:助學金發放豈能以“鞋”取人

  因為媽媽省吃儉用給兒子買了一雙打4折的耐克球鞋,兒子大學裡的貧困生助學金被取消了。原因是,既然能買得起耐克球鞋了,還算什麼貧困生。為此,這位大學生一個人在宿舍裡哭了很久,那雙球鞋再也沒有穿過。當然,他也不會再去籃球場打籃球了。

  這位大學生並沒有把這場遭遇告訴媽媽,而是用校外打工的方式,度過了校園生活最艱苦的日子。然而網上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覺得這是一個心酸的故事,所以圍繞“貧困生該不該有一個貧困生的樣子”,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按照這個命題,其實更多的學生想要保住貧困生的這頂帽子並不難。不管真貧假貧,把一切尊嚴放下、把一切向往摁住就行,整天穿一身舊衣、捧一罐“老干媽”就行。它最終教會的是人們怎麼“認窮”“裝窮”,而不是通過能夠體現公正的鑒別貧困方式,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公平助學。

  在跟帖中,有大學生列舉了自己被取消貧困生助學金的種種遭遇。譬如因為過節的時候,某個遠房親戚送了台筆記本電腦,帶到學校被發現了。譬如平時與某個女同學接觸多些,被認定為談戀愛了。更有恨不得抽自己倆耳光的,至今為自己某一天忽然想嘗嘗傳說中牛奶的滋味、或者咖啡的味道,結果也被同學“告發”而取消了貧困生助學金。

  很多貧困生被取消助學金,背后都有被“告發”的痕跡。有些屬於監督機制的設計漏洞,造成了誤傷﹔有些屬於同學之間對於助學金分配的“競爭”激烈所致﹔但歸根結底,還是貧困生鑒定與助學金發放本身一刀切的簡單粗暴所造成的。

  國家發放的助學金,具體到個體身上,雖然不多,但全國累計起來,就是一筆巨大的支出。一年兩三千元,對於貧困家庭來說是雪中送炭。同時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如果能夠爭取到,也是可以讓手頭稍微寬裕一些的。所以如何讓這筆助學金真正發對了人、助到了學,這是需要高校做大量細致工作的。

  然而從網上的各種不滿來看,一些學校不僅把“貧困學生的貧困樣子”放在了第一位,而且因為缺乏“精准扶貧”的科學、人性化機制,反而將貧困生本來可以用來改善生活的權利、以及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基本尊嚴都剝奪了,不僅“調教”出一批哭窮裝窮的“貧困生”,而且誘發了同學之間因為助學金僧多粥少而產生的“告密”風氣。許多像這位因為一雙打折的耐克球鞋而被“告發”、最終被取消助學金的受傷者,連申辯的勇氣都不敢再有。這是整個貧困生鑒別機制不科學、標准不健全、收放權力缺乏人性化,所帶來的副作用與傷害。

  貧困生助學金的收放自如,應該建立在整個機制的規范、靈活與人性化基礎之上。發對了人,千好萬好。誤傷了人,不僅貧困生被晾,人心也會涼。那種“以貌取人”的簡單粗暴形式,早該被“精准扶貧”的機制取而代之了。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