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治國理政論壇)

人民日報:“堅持開放發展”理論研討會發言摘編

2016年10月21日03:4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胡 昊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提出的富有遠見的頂層設計。“知之非艱,行之惟艱。”我們要以實際行動彰顯中國擔當,積極引領國際社會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不僅身體力行、率先垂范,而且敢於擔當、勇於推動。比如,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等多邊場合提出中國倡議、推出中國方案。對此,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方為促成巴黎大會達成協議作出了重要貢獻,充分展示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負責任大國的擔當。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高度評價中國的作用,認為中國對《巴黎協定》的達成作出了歷史性的突出貢獻。中國和美國率先向聯合國提交各自國家對《巴黎協定》的批准文書,有力推動該議定書早日生效。這一成果的取得,與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崇高理念、同各方保持密切協作是密不可分的。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帶頭尊崇和踐行國家間相互尊重、相互了解和理解、文明互鑒的理念。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人在2000多年前就認識到“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道理。也就是說,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與生俱來的本質性特點。在平等相待、彼此尊重基礎上,不同文明之間應加強對話、虛心學習、交流互鑒。開放包容、多元互鑒已成為人類文明大家園的主基調,那種一種文明高高在上、其他文明趨附追隨乃至被邊緣化的格局正在消解。“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世界各國人民應堅持和而不同的精神,堅信文明隻有多樣才多彩、隻有多彩才絢爛,共同維護人類文明多樣性。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積極推動各國包容共贏、協調聯動。習近平同志強調,大家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可持續發展才是好發展。消除貧困和飢餓,實現公平、開放、全面、創新發展,不僅寄托著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普遍願望,而且是世界經濟長足發展的必由之路。從“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發展的‘順風車’”的開放姿態,到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加對最不發達國家投資等實際行動,兼濟天下的中國理念、行勝於言的中國貢獻不但有力促進了中國自身發展,也為增進各國人民福祉作出了貢獻。無論是廣泛聽取各方面聲音,還是發起支持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的合作倡議,抑或是廣泛討論農業、就業和包容性商業等問題,中國的積極努力將包容共贏、協調聯動發展提高到了新水平。

  (作者為中聯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

  

  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賈晉京

  習近平同志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了全球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得到了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3年來,“一帶一路”建設由點及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不僅推動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也推動了全球治理體系和治理格局的變革。

  深化開放:提升我國全球資源配置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外開放步入新階段,從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向中高端躍升。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我國堅持大規模“走出去”與高水平“引進來”相結合,與世界經濟深度互動,不斷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我國市場的全球引領能力大幅提高,“中國品牌”“中國標准”加快走向世界。內陸省份也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通過新亞歐大陸橋、長江經濟帶建設等擴大開放,拓展發展空間。

  合作共贏:讓經濟全球化更多惠及發展中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多數處於經濟發展上升期,開展互利共贏合作的前景廣闊。“一帶一路”建設堅持各國共商、共建、共享,推動沿線國家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國際產能合作,提高了這些國家的發展能力和生產水平,有力支持了其工業化進程。

  兼濟天下: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更加公正合理。“一帶一路”建設順應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願望,提供了一個包容性巨大的發展平台,這正體現了我國歷來倡導的兼濟天下思想。我國把自身發展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結合起來,歡迎沿線國家搭乘我國發展的“快車”“便車”,讓我國的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周邊﹔我國也願意做共同發展的引領者和貢獻者,堅持走共同發展道路。這些都表明,我國將為全球治理體系和治理格局變革作出更大貢獻。

  “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未來需要從四個方面持續推進。一是樹立全局意識。加強各部委、各省(區、市)間的統籌協調機制建設,避免各自為政、同質化競爭。二是完善支持體系。加強對投行、信托、企業管理、法律、審計、咨詢與調查等商務服務行業的扶持,為我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有力支撐。三是承擔社會責任。引導和鼓勵相關企業積極參與當地社會建設,實現企業成長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共贏。四是講好故事。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民族、文化、語言、宗教豐富多樣的特點,採用適當方式弘揚絲路精神,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推動形成世界經濟新秩序

  陳須隆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持續上升,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形成世界經濟新秩序成為中國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走向世界的題中應有之義。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了以平等為基礎、以開放為導向、以合作為動力、以共享為目標的全球經濟治理觀,並提出了共同完善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戰略思想:共同構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維護世界經濟穩定大局﹔共同構建開放透明的全球貿易和投資治理格局,鞏固多邊貿易體制,釋放全球經貿投資合作潛力﹔共同構建綠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推動全球綠色發展合作﹔共同構建包容聯動的全球發展治理格局,以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目標,共同增進全人類福祉。全球經濟治理觀和“四個治理格局”指明了全球經濟治理的重點和努力方向,對構建世界經濟新秩序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后,中國應以全球經濟治理觀和“四個治理格局”為戰略引領,全方位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借助各種多邊雙邊外交舞台,積極構建全球經濟治理伙伴關系網絡。

  推動形成世界經濟新秩序,應堅持綜合施策、標本兼治。一是推動變革全球經濟治理體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促使國際經濟金融組織切實反映國際格局變化,特別是增加新興市場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二是推動建立國際經濟金融領域、新興領域、周邊區域經濟合作等方面的新機制新規則,積極參與國際標准制定。三是推動建立和完善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加強周邊區域經濟合作。加快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深化上海合作組織合作,加強金磚國家等合作機制建設,整合區域自由貿易談判架構。四是積極引導全球經濟議程,落實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成果,為世界經濟發展指明方向,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動力,為國際經濟合作筑牢根基。五是推動二十國集團實現從著眼短期政策向著眼中長期政策轉變、從危機應對向長效治理機制轉型,鞏固其作為全球經濟治理重要平台的地位。六是維護和加強多邊貿易與投資體制。促進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堅定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維護世界貿易組織在全球貿易投資中的主渠道地位,促進多邊貿易體制均衡、共贏、包容發展,努力形成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規則體系。

  (作者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所長)

  

  樹立能力與責任平衡的大國形象

  楊雪冬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和全方位對外開放,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承擔與自身能力相適應的國際責任和義務,既是國際社會的熱切期待,也是中國實現和平發展的必然選擇。同以往相比,中國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的意願更為主動,涉及的領域更加全面,採取的方式更富有創造力,形成的影響更大更深遠。

  中國將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確立為國家發展的戰略選擇。改革開放后,中國准確研判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堅定地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的發展與世界日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解決自身問題的同時積極推動世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對於如何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如何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認識更加清晰,將其提升到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人類和平發展崇高事業的高度,提出了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推動全球治理與國內治理互動、提高綜合國力和文化軟實力、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等重要論斷。在實踐中,推動全球治理、國際治理與國內治理良性互動,既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不可少的內容,也是其目標追求。

  中國承擔的國際責任和義務不斷豐富。在復雜多樣的國際事務中,中國涉足的領域不斷增多,承擔的國際責任和義務已經從對外經濟社會援助擴展到全球治理的幾乎所有領域。中國積極參與海洋、極地、網絡、外空、核安全、反腐敗、氣候變化等新興領域治理規則的制訂,推動改革全球治理體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並在全球治理多個領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中國在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中發揮著創造性作用。隨著國際格局發展變化,國際體系需要進行相應調整。中國除了在聯合國框架下主動承擔聯合國會費負擔、維和、對外援助等傳統國際責任和義務,還針對全球治理中的理念缺失、制度空白、措施乏力問題提出中國理念、中國方案、中國議程,不斷增強制度性話語權,將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與提升國際形象結合起來。

  從世界經驗看,任何一國所承擔的國際責任和義務都是有限度的,不能超越其發展水平、綜合國力以及國內民眾的認知等客觀條件。要解決層出不窮的全球性問題,不能隻靠少數國家,更不能隻靠個別大國,而必須建立有效的各國共同參與、共同分擔、共同分享機制。對中國來說,應繼續保持謙遜善學的傳統,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積極尋求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與自身能力相平衡。

  (作者為中央編譯局中央文獻翻譯部主任)

  

  構建合作共贏對外開放體系

  陳廣漢

  中國經濟發展需要一個開放的世界市場,世界經濟發展也需要一個開放的中國經濟。我國應積極構建有利於合作共贏的對外開放體系,主動融入、積極引領經濟全球化進程。

  構筑合作共贏對外開放新格局。我們所倡導的合作共贏,既強調國與國之間的平等與互利合作,又兼顧各國國內發展機會平等和發展成果共享。為此,一要積極參與全球貿易投資規則制定。鞏固和加強多邊貿易體制,堅持均衡、普惠、共贏原則,反對貿易投資保護主義,推動世界貿易組織多哈回合談判。在國際經貿規則制定中主動提出新倡議新方案,增強話語權。二要推動全球自由貿易體制發展。通過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穩步實施雙邊和多邊自由貿易區戰略。三要穩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投資合作,共享發展利益,實現合作共贏。

  打造合作共贏的軟、硬實力。軟實力建設方面:一是以自貿區建設為突破口,形成對外開放新模式。落實“准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的市場開放模式,擴大對外開放。推進金融改革創新,探索開放經濟條件下對跨境資金流動的宏觀審慎管理。二是與時俱進修訂和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打造法治化、市場化營商環境。三是轉變政府職能,創新外資管理體制。減少對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及變更的審批事項,從事前審批轉變為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硬實力建設方面:一是持續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優化經濟結構,去除落后產能。改變以往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思維模式,著力從要素、投資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二是優化對外開放區域布局。繼續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及時總結和推廣改革試點經驗,提升沿海沿江沿邊開放水平。三是增強在全球貨幣金融市場的影響力。支持亞投行建設和運作,健全運行機制,拓展投資領域。

  健全國家經濟安全保障體系。完善外商投資國家安全審查制度,建立與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相適應的外商投資國家安全審查制度,切實維護國家安全。規范對外投資,制定對外投資法,保証我國對外投資有法可依。加強對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對外投資活動的監督和管理,確保國有資本安全,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建立對外投資風險防控體系,健全開放型經濟的金融風險防控體系。建立對外投資風險預警機制,加強境外風險防控體系建設,保障對外投資的安全和效益。

  (作者為中山大學粵港澳研究院副院長)

  

  加強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

  嚴 旭

  建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大實踐,是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戰略舉措。3年來,上海自貿試驗區堅持加強制度創新,積極探索建立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框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以負面清單管理為核心,改革市場准入方式,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圍繞形成更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投資環境,率先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的外資管理模式,全面推進境外投資、商事登記等制度創新,落實服務業、制造業擴大開放措施,增強了經濟活力。3年來,新設企業近4萬家,外資企業佔比超過20%﹔超過90%的新設外資企業通過備案設立。今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修改外資企業法等4部法律的決定,在全國范圍推廣實行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管理模式。

  以貿易便利化為重點,改革貿易監管制度,拓展開放空間。推行“一線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的貿易便利化監管制度,推進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開展貨物狀態分類監管試點,提升通關效率和服務水平,拓展了我國對外開放空間。3年來,貨物入區通關時間平均縮短2—3天,企業物流成本平均降低10%以上。

  以防范金融風險為底線,推進金融開放創新,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金融改革既要擴大對外開放,全面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又要堅持底線思維,確保國家金融安全。目前,上海自貿試驗區金融創新框架體系基本形成,本外幣一體化運作的自由貿易賬戶功能進一步拓展,人民幣跨境使用和外匯管理創新進一步深化,一批面向國際的金融平台建設有序推進,金融監管和風險防范機制不斷完善,為在高開放度條件下維護市場秩序與國家經濟安全作出了有益探索。

  以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為抓手,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全面提升經濟治理能力。擴區后,上海自貿區管委會與浦東新區政府實行一體化合署辦公,探索地方政府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已經形成了事中事后監管的頂層設計,初步確立了市場主體自律、業界自治、社會監督、政府監管互為支撐的監管格局,基本形成了權責明確、公平公正、透明高效、法治保障的事中事后監管體系,基本解決了誰來監管、監管什麼、怎樣監管的問題。同時,全面施行《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等地方法規,以法治保障和促進機制創新。

  (作者為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浦東新區政府黨組副書記)

  

  開放為中心城市建設增添動力

  蔡朝林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后。作為我國經濟開放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廣州不斷加大創新發展力度,不斷提高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經濟形勢總體向好,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商貿中心的地位不斷提升。

  立足實際、發揮優勢,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初見成效。一是經濟結構日漸優化。堅持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以改革創新促外貿穩增長,推動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等國家級試點項目獲批,貨物貿易進出口、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顯著增長。二是信息經濟動力逐步顯現。重點規劃打造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形成“一核雙軸兩區”的產業空間發展格局,主動參與全球競爭,向全球創新鏈、價值鏈的高端環節攀升。三是創新發展能力穩步提升。全市半數以上的大中型企業建有技術研發機構,成功獲批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累計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000多家,創新企業的“廣州板塊”正在形成。四是質量效益日益提高。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總額顯著提高,企業成本持續降低。

  瞄准高端、著力創新,以“四個轉變”提升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水平。一是推動經濟增長由依靠要素投入向依靠創新驅動轉變。大力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實現供給側和需求側共同發力,培育壯大創新主體,支持民營科技企業發展,鼓勵傳統優勢企業創新發展。二是推動產業結構由傳統低端向現代高端轉變。聚焦“三大戰略樞紐”和“三中心一體系”建設,努力集聚高端資源。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高端裝備創新工程、制造業創新中心、智能制造工程等重點工程建設。三是推動開放型經濟由發揮區域優勢向拓展全球視野轉變。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大力提升廣州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四是推動發展環境由優惠窪地向創新高地轉變。建設高水平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南沙新區,積極探索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體制機制,著力營造利於創新、助力創新的發展環境。

  雖然廣州在經濟轉型升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三期疊加”的形勢依然嚴峻,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任務還很艱巨。今后,廣州將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圍繞構建高端高質高新現代產業新體系,繼續加大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增效益力度,加快形成更高水平的開放格局,推動樞紐型網絡城市和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建設邁上新台階。

  (作者為廣東省廣州市副市長) 

  

  再鑄絲路明珠輝煌

  徐紅斌

  新疆喀什是中國太陽最后落下的地方,在2000多年的古絲路文明中,一直是中外商賈雲集的國際商埠和東西方文化交流薈萃之地,其商業繁盛景象曾被馬可·波羅描述為貨如雲屯、人如蜂聚的東方開羅。

  絲路興則喀什興,“一帶一路”建設給喀什帶來了重大發展機遇。按照中央決策部署,我們提出喀什的戰略定位是中國面向中亞南亞開放的窗口、“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與樞紐、中巴經濟走廊的起點,戰略支撐是一線(中國—中亞—西亞—南亞交通干線)、一通道(中國—中亞—西亞—南亞能源資源陸上通道)、三個基地(出口產品制造加工基地、進口能源資源儲備加工基地、商品集散貿易基地)、五個中心(經濟合作中心、商貿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旅游中心、教育醫療服務中心)、六大產業(制造加工、電子商務及現代商貿物流、金融、文化旅游、紡織服裝、特色農業)。

  實現這一戰略定位,喀什面臨重大歷史機遇,天時、地利、人和俱備。“天時”就是“一帶一路”、中巴經濟走廊、促進以喀什為中心的城市圈發展等國家戰略和中央特殊扶持政策的疊加。“地利”就是喀什地處亞歐大陸中心,擁有“五口通八國、一路連歐亞”的獨特區位和集群口岸優勢。“人和”就是喀什具有同周邊國家民俗、語言、宗教信仰和文化相通的人文優勢。

  實現這一戰略定位,需要以推進“五通”為關鍵舉措,加強各領域務實合作。一是推進政策溝通。堅持政府先行,構建互利合作交流機制。目前,喀什已同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5個城市或地區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二是推進設施聯通。加快跨境公路、鐵路、通信、能源等重大基礎設施和“空中絲綢之路”建設,促進經貿和人員便利往來。三是推進貿易暢通。加快建設自由貿易區,大力發展跨境電商物流,改善口岸通關條件,降低經貿活動成本﹔大力推進物流通道與園區建設,打造喀什國際內陸港。四是推進資金融通。積極爭取亞投行和絲路基金項目,組建喀什銀行,開展跨境人民幣借款業務創新試點,建設產交所、股交所和証交所等金融平台,加快形成金融貿易區產業集聚優勢。五是推進民心相通。建設輻射周邊國家的國際教育醫療中心,建立經常性文化交流機制,與沿線地區和城市合作開發國際精品旅游線路和旅游產品,加快建設“中國國際絲路風情旅游目的地”,使喀什成為文明對話、文化交流的大舞台。

  (作者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副市長)


  《 人民日報 》( 2016年10月21日 19 版)

(責編:白宇、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