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微議錄)

人民日報:我與文學的那段情緣

2016年10月20日03:3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新一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花落“游吟詩人”鮑勃·迪倫,文情盎然,詩意叢生。沒有人可以為文學下一個完美定義,也沒有人可以否認文學春風化雨般的拂煦與浸潤。人們常說,文學作品是密友、是良師,是“人的生活的百科全書”。本期微議錄,讓我們聆聽來自微友們與文學間的低聲細語,感受文學帶給我們的那絲心動。

  參與互動,請關注“人民日報評論”(微信號:rmrbpl)和本版。

  ——編 者 

  

  面皮紙藏“聚寶盆”

  不少出生於上世紀80年代偏遠農村的文學愛好者與文學的結緣都堪稱奇特,我也深有感受。

  在我讀三年級的某天,母親用自家種的小麥換回幾斤面條。清點面條時,我竟意外發現包裝紙上印有密密麻麻的文字。文字很零散,東拼西湊才發現竟是報紙的一部分。這對當時書本匱乏的我來說如獲至寶,簡單拼接一下,便興致盎然地品讀起來。之后,就如同發現了“聚寶盆”,我用彈珠同村裡孩子換“面皮紙”,一時間,村裡很多人家的面條都沒了“皮”。

  大學畢業后回到農村小學教語文,看著孩子們捧著嶄新的書頁,聞著沁人的書香,總讓我回想起那些“斷壁殘垣”的紙屑,和那段對文學如飢似渴的歲月。

  ——@李先軍 

  最是鄉情韻味長

  在地方的一家報紙上連載鄉土題材的作品時,有人問我寫作的靈感,我回答,是父親給的啟發。

  一次寫作文時,父親犁田回家,還卷著沾滿泥土的褲管,見我咬著筆頭,皺著眉頭,對我說,“你寫不出人物的特點?就寫隔壁麻子大伯啊!早上洗的臉,中午犁田的時候麻窩裡的水都沒干,這就是特點!”一語驚醒夢中人,從此我便開始留意生活的點滴。

  雖然離開故鄉多年,但每次手捧那些描寫故鄉風物人情的文字,總感覺有濃濃的泥香味飄過,給人靜美,令人牽挂。當自己想寫點文字的時候,記憶深處中故鄉的山水、草木、花鳥、故鄉人、故鄉事,都會洶涌而出,激發我寫作的靈感,賜予我提筆的激情。

  ——@冉鵬 

  與文學竊竊私語

  小時候,文學是日記的涂鴉,簡單勾畫,稚嫩無比卻留存了兒時歡笑﹔上學了,文學是博客的隨性,一丁點朦朧情意,就開始為賦新詞強說愁,字裡行間的情感,簡單而純淨﹔再后來,文學變成了生活的驚喜,陌生人閑談中的心有靈犀,街角書店裡的“大浪淘沙”,都讓單一的生活不再單調。

  文學的領域很大,身處文學邊疆的我很渺小。但我依然享受與文學的竊竊私語。她見証了我的成長軌跡,我也領略過她的曠世之美。我把生活的瑣碎與之傾訴,也把文學的感動付諸生活。誰說文學隻能高大上?不論滄海桑田、世事變幻,對我來說,文學是最長情的陪伴,是兒時伙伴,是少時密友,更是生活伴侶。

  ——@於砼 

  茁壯成長的“嫩芽”

  1988年,我被選調到豐城寒山農技中學擔任高中一年級班主任,教語文。開學初,學生對農技熱情不高。為了改變大家的精神面貌,結合當時校園崇尚文學的氛圍,我決定辦一份文學小報。小報取名“嫩芽”,選發學生習作,薦讀文學名著。第一期小報油印出來,大家爭相閱讀,熱烈討論。后來,有學生的散文被豐城市文聯主辦的《劍苑》刊發,讓全體學生都高興了好一陣。

  一份“嫩芽”校園文學小報,能讓一群彷徨中的人蘇醒,成為茁壯成長的“青苗”,可見文學的魅力。文學絕不只是文字的游戲、形式的排比,更是情感的表達和精神的共鳴。也由此,文學應該成為伴隨我們每一個人成長的良師、益友。

  ——@徐新林 


  《 人民日報 》( 2016年10月20日 05 版)

(責編:白宇、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