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1

貪官“后院起火”印証“作死必死”

蔣萌

2016年09月29日16:15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貪官“后院起火”印証“作死必死”

背景:陝西女子王某與府谷縣國土局副局長張少軍之子以夫妻名義生活並育有一子。王某懷孕數月時,發現“丈夫”出軌,多次溝通無果,張少軍夫婦竟以兩人未領結婚証為由,勸女方淨身出戶。一怒之下,王某向榆林、府谷兩級紀委舉報“公公”貪污腐敗。目前,張少軍已被雙規。

新京報發表劉雪鬆的觀點:這些年妻子反丈夫、兒女反老爸、直到今天的兒媳告公公,各種來自官員家庭內部的“反腐斗爭”,幾乎無不出於情感破裂。還有一些“家庭反腐”是分贓不均所造成的,這跟反腐的成果、與反叛者的自覺性,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兒。既然兒媳舉報公公這樣的案例極具偶然性,既然一個縣的國土局副局長都能貪這麼狠,那麼,還有沒有其他貪官深藏不露?對於還沒翻臉的貪官家庭來說,兒媳舉報公公落馬,告訴他們一個道理:守住貪來的錢財,必須從守著“褲腰帶”做起,從利益均沾的家庭“安定”與“團結”做起。但是反過來,這個案例告訴社會,反腐斗爭,靠偶爾出一個分贓不勻的家庭、靠幾個老婆兒女與兒媳的翻臉,都是不靠譜的。中國出一萬個翻臉決絕的“好老婆”“好兒女”“好兒媳”,不如一個真正能夠一網打盡、一眼看清、一招制腐的好籠子。

小蔣隨想:與其鬧內訌魚死網破,何不利益均沾攻守同盟?可是,腐敗與貪婪常常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既然腐敗者為了撈錢膽敢觸犯法律紅線,其為了獨佔黑金也會對他人不仁不義。此外,凡貪多色已成定律,貪官在外面包養小三、小四,甚至還生出非婚兒女,“正室”與婚內所生兒女怎麼可能“沒意見”?理解了這些,就不難理解貪官“后院起火”何以頻發。上述劣根性是骨子裡的,不是靠“畏罪理性”與簡單安撫就能扭轉的。一些人在台上夸夸其談廉潔和團結,私下卻貪腐乃至家庭分裂,形成鮮明反比。必須指出,貪官“窩裡反”與制度性防腐與反腐並不相悖,只是印証了“邪惡必敗”的殊途同歸。我們需要構筑不能腐的約束權力之籠,也樂見丑惡者作死自食其果。

送禮“創新”的背后是權力依然任性

背景:隨著“反四風”的深入,送禮方式出現新變化。有的送禮者會叫網約車,自己不上車,讓司機直接將禮品送到領導干部手中。還有人通過快遞送禮,每逢節假日,此類快遞單大增。

京華時報發表湯嘉琛的觀點:隻要“不送禮辦不成事”的現狀不改變,即使出於“囚徒困境”的社會心理,也總會有人或明或暗地給官員送禮。因此,我們固然可以呼吁送禮者“移風易俗”,但更奏效的治理思路在於嚴管收禮者。再隱蔽的送禮行為,也難以真正做到神不知鬼不覺。隻要有關部門將送禮當作必須嚴肅處理的問題,就不愁抓不到負面典型。紀檢部門定期公布違紀案例時,不妨重點曝光一些違規收禮的典型案例。進一步強化紀律,改變“不送禮就辦不成事”的現狀,形成“不敢收禮”的官場文化,將有助於領導干部光明正大地拒絕收禮。作風問題常抓不懈,必定功不唐捐。以前很多人以為,公款吃喝、濫用公車等官場陋習難以根治,但近幾年中央嚴抓嚴打之下,這些都成了領導干部不敢碰的雷區。這足以說明,隻要問責機制硬起來、嚴起來,形成“不敢收禮”“收禮即被問責”的官場文化,不管送禮形式如何花樣翻新,都將顯著地剎住送禮歪風。

小蔣隨想:“不送禮辦不成事”的根源是一些權力者擁有相當的自由裁量權——許多人要辦事,給誰辦,不給誰辦,給誰先辦,給誰后辦,給誰認真辦,給誰糊弄著辦,時常是某些權力者說了算,其中的差別大了去了。雖然辦事者心有不滿,但隻要權力者打官腔,說句“按規定辦”,辦事者往往就沒法辦——一方面外行不熟悉規定,另一方面規定並非事無巨細,很多時候規定不過是一些權力者“設卡”的幌子,辦事者如果與權力者較真,隻會被“卡死”。所以,辦事者隻能尋找他法“突圍”,送禮則是重要捷徑。禮也分為輕與重,中秋節送月餅、秋風起蟹黃肥時送大閘蟹、春節送年貨等等,隻能算“聊表寸心”,靠這點東西辦不成大事。重禮有多重,可參考巨貪家中被查獲的駭人贓物……“不送禮辦不成事”成為一道難過的坎,還在於辦事群眾對干部服務缺乏“打分”的機制,對明知被“刁難”缺少正當的訴求渠道。此外,相對於西方一些國家對公職人員收禮有嚴格的價值限定,我們對此問題的尺度太寬鬆、少規矩,以至於一些干部的胃口越來越大,一些赤裸行賄披上了禮尚往來的偽裝。剎住干部收禮的歪風邪氣,還是要從嚴格限制、監督權力入手,要讓群眾擁有給不作為、擺架子的干部“差評”的權利,“差評”更當與官員的仕途直接挂鉤。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 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