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雲中漫筆:“小蘇打餓死癌細胞”背后的媒體責任

彭訓文
2016年09月29日10:0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最近,一條標題名為《重大突破!癌細胞,竟被中國醫生用小蘇打“餓”死了》的消息刷爆朋友圈。文中稱,浙江大學一名醫生在40名中晚期肝癌病人身上嘗試用蘇打水治療癌症,有效率高達100%。消息一出,人們奔走相告、紛紛轉發。經過“標題黨”的任意裁切拼接,“小蘇打餓死癌細胞”更是演變成“喝蘇打水抗癌”“靠十幾塊錢的小蘇打就能治肝癌”等說法。最終,當事醫生出面証實,這些說法都不科學、不嚴謹,甚至有誤導作用。

  其實,正如這名醫生所說,他們的研究代表了一個治療腫瘤的新理念,有理論上的意義,但離終極目標還很遠。那麼,為什麼在傳播過程中,醫生的說法就走樣、變形了呢?

  這其中,媒體尤其是新媒體應負主要責任。在這一事件中,作為把關人的傳統媒體過度追求速度,忽視了新聞報道應該遵循的准確性、真實性。一些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則迫切希望進入主流輿論場,缺乏核實就搶發新聞,甚至為追求獵奇、眼球效應而甘做“標題黨”。這種新聞失實現象,不僅嚴重透支媒體公信力,浪費社會關注度,更會嚴重挑戰社會信任感,可謂貽害不淺。

  對於科學傳播,我們一直強調,媒體扮演好一個譯者格外重要。打個比方,科學研究和公眾之間存在的認知鴻溝,就好比隔著一張紙。媒體及其記者的作用,就是通過深入採訪,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捅破這張紙,把科研及其成果的意義、作用向公眾講清楚、說明白。如果點不透,這張紙仍會阻隔公眾認知﹔如果用力過度,把紙捅個“窟窿”,傳播效果也會走偏。

  在網絡時代,媒體要做好譯者並不容易,需要我們多管齊下。

  首先,媒體自身應堅持新聞自律,回歸新聞專業主義。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必須確保新聞真實,杜絕態度觀點先行和跟風炒作。尤其是對一些專業性極強的科學研究,需要媒體記者在採訪過程中多問幾個“為什麼”,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其次,對於一些隨意、惡意炒作的媒體應加強管束。同時,這一事件也反映出公眾對於健康問題的集體焦慮,媒體應該多做一些推動科研成果的科普工作,真正滿足公眾了解科研成果的渴求和願望,提升公眾的科學素養。

  對此,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已經對多家發布虛假失實媒體進行查處。但是,自媒體並非法外之地。媒體自身應該通過聯盟、協會等形式,將這些“害群之馬”清除出新聞隊伍。有關部門應督促微信、微博等運營商,對這些自媒體制定切實可行、嚴格有效的進入和退出措施。如果情況惡劣的,相關部門應根據刑法、“兩高”有關司法解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予以嚴懲。

  用科學造福人類,是科研人員的終極目標﹔讓科研成果家喻戶曉,是媒體人的目標。兩者並行不悖,更應該相互促進。隻有把好這道關,媒體公信力才有立足之地。

(責編:王倩、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