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野長城被抹平”事件,不必計較打了誰的臉

李泓冰

2016年09月28日15:00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遼寧綏中小河口的“野長城”,究竟是否被水泥抹平?這一奪人眼球的公共事件,一周之內一波三折,峰回路轉。

先是網友爆料、媒體質疑:遼寧“最美野長城”被抹平毀容,稱當地文物局以維修之名、用砂漿抹成了一條細細的“水泥路”﹔國家文物局立即成立調查組,隨后有專家出面解釋,這不是“抹平”,而是 “搶救性保護”,所用材料“三七灰土”數年后便可自動風化﹔媒體還是不服氣,用翔實的繼續調查,以証明“水泥”並非莫須有……真像一出懸疑劇。國家文物局隨即給出定論,9月27日下午正式公布遼寧綏中小河口長城調查結果:小河口長城涉及抹平有三標段,存在洽商過程不規范,記錄不完整,未按照規定報批等問題,且確有使用少量水泥……

這年頭流行“打臉”說。於是在紛出的“筆墨口水”官司中,忽而是媒體打了“當地文物局”的臉,忽而是專家打了媒體的臉,都言之鑿鑿,啪啪有聲。今天,國家文物局的信息披露及時終止了這番互相打臉之舉,還了“野長城被水泥抹平”一個公道。國家文物局在一開始就表示,對相關責任人嚴肅處理,絕不護短,絕不姑息縱容。如今又明確責成遼寧省文物局對相關責任單位嚴肅處理,結果對社會公開。同時將對長城沿線15個省、市及時排查,及時發現問題並整改。

對中國人而言,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其份量之重不言而喻。倘沒有長城和故宮們的幸存,沒有一批批文物人殫精竭慮、如履薄冰的守護,很難想象中華文明能薪火相傳,屹立五千年而不倒。在這樣沉重的背景下,誰打了誰的臉,並不重要。竊以為,野長城在修復中遭到很不專業的“抹平”,固令人憤然,但反觀這一公共事件的發酵、調查、披露等過程,卻不無欣慰。如今已不是“劉項原來不讀書”、為了經濟建設視文物保護如草芥的時代了,從煌煌國家文物局到藉藉全體老百姓,都對文物遺存心疼得猶如自己的眼珠子。監督的目光多著呢,非專業的做法,哪怕打著修復的旗號,即使有專家的名義背書,也很難在眾目睽睽之下蒙混過關。

“野長城被水泥抹平”事件,在“互打”式的輿情反轉中,也不斷在向公眾進行文物保護科普工作。看慣了八達嶺長城,人們總認為長城就該是規整、宏偉、氣吞萬裡如虎的模樣。然而,隻在人頭攢動中,以“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登臨為目標,就會鮮有“前不見古人”的蒼涼敬畏心態。野長城,則讓公眾認知了長城“塵滿面、鬢如霜”的滄桑歷史,且它的大部分正處於岌岌可危、風一吹就可能永遠倒下的瀕危狀態,更意識到對它的修復需要科學、專業以及最少的擾動——畢竟,一個曾經歷經千軍萬馬競相踏、風霜刀劍嚴相逼的老者,如果一根胡子都沒有,還涂脂抹粉、一馬平川,那如何能讓后人慎終追遠、肅然起敬?

綿延了兩千年的長城,是中國人心中最神聖的“院牆”,任誰都不能輕慢。對漫不經心打了馬虎眼的責任人,將如何“嚴肅處理”,公眾拭目以待。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