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1

丟失的身份証仍有效須打“補丁”

蔣萌

2016年09月27日16:36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丟失的身份証仍有效須打“補丁”

背景:有媒體聚焦市民身份証丟失后被冒名注冊公司現象,進而扒出二代身份証“黑市”:在QQ手機端搜索“二代証”,能搜到一些頭像為“出售身份証、銀行卡、淘寶到付”或昵稱為“二代証”的QQ號。有賣家透露,二代身份証最低350元一張。

新京報發表朱昌俊的觀點:當前居民在補辦身份証時,嚴格說並沒有真正的挂失程序。因為即便是進行了挂失申報與信息錄入,也可能因為挂失信息並未全國聯網,和在身份証讀卡驗証時未啟動自動提醒功能,而導致這一程序的實際功效相當有限。被冒用的身份証蘊藏的社會風險不容小覷,也構成了人們在使用身份証時一個潛在的外部成本。以往身份証異地辦理看上去也難點重重,現在卻不再是問題,解決身份証及時注銷的問題,或許也沒想象中的那麼難。對實名制的要求越高,對身份証注銷效率的要求也理當越高,這應是社會管理理念上應該遵循的一致性原則。在對遺失身份証買賣利益鏈嚴厲打擊的基礎上,建立挂失身份証失效系統,也該快些再快些。

小蔣隨想:必需指出,丟失的身份証依然有效,是一個技術性問題。換言之,丟失的身份証可能缺乏唯一的數字化標記,導致在驗証環節無法通過精確識別將其剔除。我們不知道這是否是“二代身份証”設計上的一個缺陷,但這個問題必需通過某種“補丁”解決。在當事人申報丟失、制作新身份証時,可否在新証中“刷”入一段新的數字化編碼,同時在系統中標識舊証與其中的舊代碼無效,新的數據通過全國聯網被各驗証環節共享,當丟失的舊身份証再次被人使用時,就會被識別出來。當然,這僅僅是一個外行人的建議,具體工作可能比這復雜得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沒有解決不了的技術問題,隻有想不想解決問題的決心與行動。在實名制愈發普及的當下,身份証的遺失與冒用必需得到重視。作為內行的管理者,有義務更有責任破題,不能對技術問題坐視不理。

“鴿子籠”成就買不起房的人買房?

背景:深圳市“6平方米”公寓走紅后,9月26日,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通報:經核查,所涉11套6平方米左右的房產戶型與規劃驗收竣工圖不符,實際在售面積12平方米左右(其中1套20平方米左右),超過部分佔用了建筑公攤面積,涉嫌違法改建銷售。此前,深圳市有關部門已聲稱該“鴿子籠”戶型不屬於住宅戶型,與房產預售無關。

中國青年報發表王鐘的的觀點:銷售方玩弄概念,把“6平方米”當成炒作的方式,當然令人生厭。但據專業人士分析,如果換成一般的住宅,“鴿子籠”的建筑面積恐怕會接近20平方米。以深圳市的房價,88萬元買20平方米的房子並不奇怪。如果使用銀行貸款,更降低了購房門檻。房子太小,住起來當然不舒服。然而,面對高房價,多數人需要的不是大房子,而是一套自己的房子,哪怕很小。很多“北漂”“滬漂”租房也是租二三十平方米的單間,當他們計劃買第一套房時,並不奢求太大的面積。在很多有買房需求的年輕人眼中,“蟻房”能夠落戶口、讓孩子上學。對真正在大城市需要購房的年輕人來說,房子小一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天文數字一樣的房價讓人不敢想買房。在這樣的背景下,否定“蟻房”就是罔顧實情。

小蔣隨想:前幾年,住建部門曾出台“90/70”規定,即90平方米以下戶型要佔商品房全部套型的70%以上。此舉旨在滿足居民購買中小戶型房屋的需求。近兩年,多地悄然取消“90/70”規定。這不意味著要敞開建大戶型,反而可能是對中小戶型標准的重新審視。具體看,當下大城市一平方米房子動輒數萬元,90平方米房屋的價值高達數百萬元,對中低收入者而言,絕對是“豪宅”。理解了這一點,就不難理解房子為何越蓋越小,30多平方米的小公寓屢見不鮮——無非是在每平方米單價不斷上漲之下,減少房屋的總面積,讓人們“買得起”。買“鴿子籠”住很憋屈,但它好歹是屬於自己的房子,不用再擔心房東亂漲房租,不必再每隔一段時間就搬家。房子雖小,但能落戶口,能解決孩子的學籍,是許多草兒砸鍋賣鐵也要買“鴿子籠”的根本原因。此外,對鈔票貶值的擔憂,怕趕不上房產增值的恐慌,促使“買不起房”的人也要買房,令手握大把鈔票的投機客買房不倦。在一個房子能夠決定結婚與離婚、能衡量個人成功與失敗、能標稱你處於哪個社會階層的時代,什麼是理性,什麼是非理性,誰能說清?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 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