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該讓留守姑娘為“跨貧困地區”制度疏漏埋單

楊朝清

2016年09月27日14:40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四川省平昌縣2016年高考文科狀元賈永玉被中山大學錄取后,因戶籍歸檔出錯被退檔﹔日前補錄至省內二本院校成都理工大學。平昌縣招辦稱,經復核,賈永玉戶籍地為渠縣,不應以平昌縣生源的身份獲得中山大學的政策性加分。(9月26日《成都商報》)

作為一種“弱勢補償”,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有助於讓寒門子弟擁有更多改變命運的機會,實現向上的社會流動。一項原本可以給寒門子弟帶來光亮和溫暖的制度,卻讓一位留守姑娘與理想的大學失之交臂,是否也意味著制度在執行過程中存在疏漏呢?

神通廣大的高考移民,通過移花接木的方式來騙取加分,破壞了教育公平。為了防止 “鑽空子”,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要求考生具有貧困地區戶籍和當地三年高中學籍。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著這樣一種情形,即考生的戶籍地、學籍地雖然分離,但兩地均屬於能夠享受加分政策的貧困地區。明明可以享受 “弱勢補償”,卻由於制度疏漏讓賈永玉成為某種意義上的邊緣人。

伴隨著經濟市場化、人口流動化,許多農民進城務工﹔他們將孩子托付給老人,讓留守兒童在“隔代寄養”模式下成長。父母常年在廣州打工的賈永玉,盡管戶籍地是渠縣,但從8個月大起,就在外婆家生活,學籍地在平昌縣。賈永玉的戶籍地、學籍地分離並不具有很強的圖謀性,並沒有“有意為之”人為操作的痕跡,而是 “隔代寄養”的一個縮影,見証了一個留守姑娘無奈與艱辛。

那些“有門路”、“有關系”的人們,試圖利用制度的漏洞與規則的空子來讓孩子享受加分政策帶來的紅利﹔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讓一些人找到了“變通”的生存空間,為了達到目標,這些人往往會劍走偏鋒甚至鋌而走險。這一切,離賈永玉太過遙遠了。

缺乏社會資本的賈永玉,非但沒有“鑽空子”,反而為防范“鑽空子”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原本可以在中山大學就讀的她,心有不甘卻又無可奈何地在成都一所二本院校就讀。讓這樣一個稚嫩、柔弱的留守姑娘為制度疏漏埋單,顯然是不合理的。賈永玉本該享受的“弱勢補償”,理應以一種更加人性化、更具有操作性的方式呈現出來。

給賈永玉提供一個“制度救濟”的窗口,不僅有助於守衛教育公平,也提升了全社會對“弱勢補償”的價值認同。作為一種特殊情形,戶籍地與學籍地分離卻又同屬貧困地區的賈永玉,應該享受到“特事特辦”的制度護佑與人文關懷,讓她感受到更多的光亮和溫暖。於此同時,也要查漏補缺、防范於未然,在制度設計上更全面一些、在細節上考慮得更周全,從而避免賈永玉的悲劇再次上演。

(責編:王倩、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