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消除貧困日系列評論

【專家談】“精准扶貧”須關注貧困地區兒童營養健康

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林秀

2016年09月27日09:57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國際經驗表明,公平發展和較高的人口素質是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國家成功轉型的重要條件,也是最終消除貧困的必要條件。然而,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中心及合作者近年的調查研究發現,在貧困地區,學生在初中階段輟學問題嚴重,能夠完成高中階段教育的也相對較低。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的教育差異極其顯著,對我國未來成功轉型和消除貧困將形成一定的制約。造成貧困地區和發達地區教育差異有諸多原因,但我們的研究發現營養及健康等方面制約貧困地區兒童發展的因素是重要原因之一,其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部分地區學齡前兒童寄生虫感染較為普遍。通過對西南貧困地區學齡兒童調研發現,有近1/3的兒童受到腸道寄生虫感染的困擾,由此引起消化不良、營養障礙,還會影響睡眠,進而影響兒童身體及智力發育。另外,貧困地區小學生普遍存在貧血等營養問題。我們對西南和西北貧困地區農村小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罹患貧血疾病比例為32%,發育遲緩率為18%。兒童營養不良導致的貧血飛身體發育遲緩會嚴重制約其能力成長。再有,農村小學生近視等衛生問題沒有得到重視。對西部貧困地區農村小學生的測試表明,學生近視比例為25%﹔僅有極少數近視學生會配眼鏡,即使是中高度近視學生,也僅有41%會配戴眼鏡,多數學生已錯失及時矯正視力的機會。而學生近視使其學業表現差的一個重要原因。

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累積的過程,小學階段兒童的能力成長和營養健康問題不僅影響兒童階段的發展,還會影響其未來的教育水平和人力資本積累,甚至影響未來人力資本差距和收入差距。如果不採取措施切實減少貧困兒童人力資本發展滯后的情況,未來城鄉人力資本差距和收入差距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從而影響到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加大扶貧攻堅成果鞏固的難度。

根據前面討論的貧困農村兒童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結合我們團隊在貧困農村地區開展的兒童營養健康調控實驗和示范研究結果,我們希望在“精准扶貧”中必須強調以下幾點:

首先,結合國家正在執行的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建議進一步完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工程”的具體落實。在學校營養午餐方面,我們研究表明要充分發揮其作用,應該將有限的資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同時,在營養改善方面,要深入探討低成本和高效率的解決方案。例如,根據我們對六省近六萬名貧困農村地區學生開展的多種營養干預研究,發現提供小學生營養午餐時額外補充微量營養素(添加的成本為0.3元的多種維生素片),在降低學生貧血率方面是最有效的措施,同時能顯著提高學生的學業表現。另外,如果要想將營養改善計劃真正做出營養午餐,就需將目前的每生每天4元左右的補助標准提高到9元。

其次,將加強學生近視危害和防控宣傳教育,定期開展視力監測融入到扶貧行動中來。充分發揮學校在學生用眼衛生和近視防控中的作用,積極開展視力健康和近視預防知識宣傳教育,加大對貧困地區縣鄉醫院視力保健服務的投入力度和人才培養,落實學生視力檢測和監測服務,並及時將學生視力檢查結果反饋給學生及家長,通過補貼等方式鼓勵家長為近視學生佩戴眼鏡。我們的干預研究發現,如果給近視學生配戴合適的眼鏡,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學業表現和自尊自信。

將改善貧困地區學校衛生和飲水設施和社區環境納入扶貧范圍內,並將寄生虫防治服務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范疇。改善學校的廁所和洗手池等的衛生設施,在學校應為學生和兒童提供安全的飲用水,加強貧困地區環境治理,為有效降低寄生虫病的感染率提供好的外部條件﹔將貧困地區農村兒童腸道寄生虫檢測和防治服務納入農村合作醫療體系,在寄生虫感染高發地區定期開展宣傳教育工作,培養和教育兒童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積極開展寄生虫檢測和防治工作。根據我們項目的經驗,向寄生虫感染高發地區的小學生免費提供驅虫片可顯著減少學生腸道寄生虫感染率,並提高了學生的短期記憶能力、認知處理速度和標准化數學測試成績。

總之,雖然貧困的表現特征是經濟的貧困,但是造成貧困的根源性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力資本的貧困。貧困地區人力資本低下已經嚴重影響到扶貧攻堅的成效,進而制約了貧困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因此在探討“精准扶貧”的時候,如何有效解決貧困地區兒童營養、健康和發展方面存在的問題刻不容遲。 

(責編:王倩、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