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1

“少女弒母”與戒網摧殘是否有關?

蔣萌

2016年09月23日16:26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少女弒母”與戒網摧殘是否有關?

背景:黑龍江省肇東市,16歲的陳欣然綁架並殺害了母親,此前她剛從一所標榜為“問題少年糾偏”的網戒學校出來。

京華時報發表李壹觀的觀點:陳欣然在離校后的日志中,記錄了她被設套“誘捕”的過程,在校期間教官體罰打罵,甚至被要求對著便池吃飯。網戒學校的多名校友也講述了校園中的暴力。網戒學校伴隨著中國互聯網的發展而興起,也隨著管教方式的曝光而頗受質疑。至今,網戒領域依然混亂、模糊。每家網戒學校都有自己的“獨門功夫”,催眠、針灸、吶喊、電擊、藥物、體訓“各顯神通”,其中的“亂”“雜”“黑”早有曝光,卻至今仍未斷絕,足見相關部門在教育建設和監管整頓上的缺位。不少孩子在這類學校裡,心靈和身體受到二次傷害,甚至仇恨父母、報復社會、行為極端,“少女弒母”或許早已埋下了禍根。如今,網絡遍布各地,網戒學校將如何與時代共處呢?借暴力控制並打造一個難以飛越的“瘋人院”,肯定是要被時代淘汰的。對於成長出了偏差的孩子,愛、尊重和陪伴才是最好的藥,這些遠比暴力更有效。家長們該醒醒了,別再把孩子送進這樣的“牢籠”﹔教育部門也該行動了,別再對類似學校放任自流。

小蔣隨想:媒體在報道少年犯案例時,常提到一些孩子有網癮,再加上留守兒童、父母離異等情況,沒人管、少人疼的孩子容易在虛擬的世界裡尋求精神慰藉與刺激。無心學習、沒錢上網、被別有用心者誘惑利用,一些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相對而言,被送到戒網癮學校的孩子,還是有家人想管。不過,某些家長確實對有網癮的孩子束手無策,社會上也缺乏正規的、專業的心理疏導與矯正機構,反倒是很多“野路子”、根本沒有辦學資質的所謂戒網癮學校粉墨登場,瞅准“商機”大賺鈔票。在某種程度上,這反映出良幣匱乏,劣幣大行其道。換言之,專業性戒網癮研究不足,正規醫療機構心理門診低效,公立學校習慣把問題學生“踢”出校門,使一些家長“病急亂投醫”——哪怕心懷顧慮,還是不得不把“管不了”的孩子送到自詡“能管”的戒網癮學校。孩子出現問題,很可能表明家庭內部存在問題,折射出學校教育與社會矯正有缺憾。隻有正本清源,才能減少悲劇。

“鼓勵生”與“罰超生”,吊詭嗎?

背景:“全面兩孩”政策正式落地以來,全國已經有29個省份陸續修訂了本地區的計生條例。對於“超生罰款”,已經有包括河北、內蒙古、黑龍江等在內的21個省份,在新修訂的人口與計生條例中明確了社會撫養費的征收標准。

新京報發表胡印斌的觀點:在“全面二孩”與國家人口政策漸趨寬鬆的背景下,新的社會撫養費征收標准之凌厲,超出很多人的預期。應該注意到,地方立法理應體現最大的政策善意,而不應該成為實現某種利益的工具。此前,國家衛計委報送國務院審查並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的《社會撫養費征收管理條例(送審稿)》明確提出,社會撫養費“設年實際收入最高三倍上限”,現在條例還未正式出台,各地卻自行先定標准,且有高於條例規定的收費標准的趨勢,政策搶跑背后,或仍舊與社會撫養費的分配相關。各地應順應改革潮流,重新考量社會撫養費征收政策。首先應該清理過往政策造成的遺留問題,比如社會撫養費的“糊涂賬”是不是該交交實底兒?這筆錢究竟收了多少,具體是怎麼花的?是否合理?另外就是,給計劃外生育人群減壓,而不是揪著以“收費”為導向的行政慣性不放。

小蔣隨想:一面放開二孩希望育齡夫婦“多生一個”,另一面又要避免生三孩乃至“無限生”,既表明我國人口政策調整“雖放寬卻仍有計劃”,又折射出育齡人群的兩種心態——有人是允許生也不願生,還有人是想方設法要多生。兩種截然不同的生育心態,給計生管理帶來難度。像近日宜昌發紅頭文件“督促”生二孩,就在人群中引發“被生育”的質疑。而各地針對違規生三孩乃至超生更多孩子的罰款,以及“社會撫養費到底撫養了誰”之問,又令人困惑於“鼓勵生”與“罰超生”的吊詭,可能使管理者陷入“執罰經濟”的質疑漩渦。對管理者而言,必需尊重人們的生育意願,將合法生育權交給人們自主選擇﹔同時,對於計劃生育之外的生育,社會撫養費的征收應有全國性的標准,資金使用更應做到陽光透明,贏得社會公信力。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 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