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鹼性水有利於健康的說法一直流傳,近日,一條檢測市面二十幾種瓶裝水pH值的文章再次刷遍朋友圈。記者到檢測中心測試不同瓶裝水pH值發現,即使同為礦泉水,其酸鹼性也大不相同,甚至一些蘇打水也呈酸性。北京公眾健康飲用水研究所常務所長趙飛虹告訴記者,水的酸鹼度不是衡量水質好壞的指標。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則補充,目前,弱鹼性水、酸鹼體質等概念沒有足夠的科學依據。(9月12日《新京報》)
人體具備強大的調節酸鹼功能,腎臟通過離子代謝、肺臟通過呼吸等,都能將人體酸鹼度穩定在一定范圍,隻要身體保持健康,食物的酸鹼度對人體酸鹼度值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更何況胃液屬酸性,對鹼性物質有中和作用,而十二指腸的鹼性環境,又使水中的弱鹼不值一提,弱鹼性水有利健康的說法不靠譜,至少理論上沒有說服力。
然而在飲食及養生方面,一件不肯定的事,往往能夠被當成鐵定事實來宣揚,且並不缺乏支持者。許多人不僅相信弱鹼性水的益處,而且將觀念落實到行動上,不僅喝水選擇弱鹼性,有時連飲食也要問個酸鹼度。市面上的瓶裝水打上“弱鹼性”的牌子,銷量往往大增,說明弱鹼性水的市場接受度不低。
缺乏科學依據,但並不缺乏市場接受度,此類現象十分常見。這是因為,民眾接受淺顯的道理就足夠了,沒人願意去探尋背后的大道理,導致一些看似科學且易被人接受的觀念,卻經不起嚴謹科學的推敲。
此類現象對於科普工作構成一定的挑戰,說明科普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准確性,更要注重表達的通俗性。隻有運用接地氣的方式,通過朴實的語言,講好淺顯的道理,才能提升科普理論的吸引力,更多人才能懂得弱鹼性水喝不出健康,隻能喝出“商業味道”,進而看清科學養生與商業噱頭之間的差別。羅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