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時報:“被城鎮化”的錦標賽同樣很危險

井橋夕

2016年09月01日08:56  來源:京華時報
 
原標題:“被城鎮化”的錦標賽同樣很危險

  個別地方的政績考核也存在偏差,在剝離了GDP錦標賽后,又把“十三五”的城鎮化率指標層層下壓。這種不顧客觀實際的做法,隻會導致“心不甘情不願”的“被城鎮化”。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地方層層分解、相互攀比、調整口徑,存在人為推高城鎮化率的亂象。有些地區在推進戶籍改革過程中,同步開展撤縣設區,撤鄉鎮設街道,大量農民“被城鎮化”,即便其他城鎮化工作都不開展,也能使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穩步提升。比如,通過調整統計口徑,中部某省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從2014年的22.7%,提高到2015年的27.6%。如此注水的統計數據,恐怕背離了新型城鎮化“新”的初衷,不利於地區發展的統籌施策,甚至嚴重影響了城鄉協調的水平與質量。

  究其原因,直接的誘因來自戶籍制度的改革。有的地方在取消了城市戶口與農村戶口差別后,城鎮化率統計的主觀性大大增強,相應的技術與甄別機制卻跟不上,給拍腦袋決策留下了不小的空子。另一方面,個別地方的政績考核也存在偏差,在剝離了GDP錦標賽后,又把“十三五”的城鎮化率指標層層下壓。這種不顧客觀實際的做法,隻會導致“心不甘情不願”的“被城鎮化”。

  “被城鎮化”的后果有三:一是城鎮攤大餅,無序投資、重復建設會再造出“空城”“鬼城”“沙漠孤舟”來,因為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多人想進城買房;二是公共服務跑了偏,假設原本預備給100萬人口的教育、醫療資源,真正享受的人口可能大大低於此數,而在城鄉結合部的人們“遠水不解近渴”;三是部分地區為貪大求全,不排除再次上演“洗腳進城”的荒誕一幕。

  對此,首先要批評的當然是造假者、揠苗助長之輩,這些治理者不懂得經濟發展、城鎮化的客觀規律,試圖人為創設規律,反過來必將受到規律的懲罰。當然,他們沒准也會惱火:不是說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嗎?怎麼“連推帶拉”還是有人不愛進城呢?其實,這涉及到更深層次的話題,確實有的農民撥了算盤覺得不劃算,縱然是達到了落戶標准,也不願放棄老家的一畝三分地。

  有一位在武漢購房且工作十多年的新市民,不願意將戶口從山東老家農村遷到武漢,他的理由很朴素:“農村土地退出沒有收益,還不如繼續保留,反正零成本”。對這樣的觀念,霸王硬上弓的政策干預不會有什麼正面效果,還可能會遭遇反感、抵制;而採取數字游戲、編造,更於事無補。從根本上講,仍要尊重人們的自主選擇,靠利益的合理補償來因勢利導,讓大家放心進城、開心離家。

  說到底,城鎮化的過程必然是一個市場化的過程;市場化的要義在於“你有情、我有願”,強扭的瓜不會甜。用心把道路交通、教育醫療搞得像模像樣,把住房保障、產業配套抓起來、跟上去,同時妥善處置農村土地“三權”的變更與流轉,人們的需求才會與城市的供給真正對接起來。

(責編:董曉偉、王倩)